浅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中.docVIP

浅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中.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中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中 陈怡学 (广安市前锋区光辉乡小学校 广安 638019) 【内容提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说明除了工具书外,教材上的古文注释对学生的理解自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 语文教科书 文言注释 前言 教材上的古文注释对学生的理解自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里的古文注音注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现指出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供大家指正。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注未注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寓言四则之智子疑邻》(P177)中有两个句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以及“其邻人之父亦云”。这两个句子看似简单,却并非如此。这句子中的“雨”读音不念“yǔ”,念“yugrave;”,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下雨(雪)。与此同用法的比如汉乐府民歌《上邪》里“冬雷震震,夏雨雪”的“雨”。而“其邻人之父亦云”中的“父”读音也不读“fugrave;”,而是读“fǔ”,是对老年男子的旁称,可译为老翁。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夸父逐日》(P191)中也有关于“父”字的一个句子,即“夸父与日逐走”。这里的“父”读音也不读“fugrave;”,而是读“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又写作“甫”。此处可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4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印证。对于刚正式接触到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这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错误,然而书上却无任何提示和注解。 在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木兰诗》(P70)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关于“裳”字,没有任何注音和解释。按照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很容易把这字读“shāng”。但这儿的“裳”字应该念“chaacute;ng”,解释为“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二、注解位置不当 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虽有佳肴》(P107)中首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里面的“虽”字,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自学很容易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把它解释为“虽然”,但实际上翻译为“即使”。作为在文言文中首次出现的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就应该有注释,然而下面却没有任何注释。令人费解的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P14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中却突然有了关于“虽”的注解,译为“即使”。除了“虽”没有及时注释,“弗”也没有。在八年级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P177)中有一句“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下面却有了对“弗”的解释,注释为“不”。 三、注解有误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核舟记》(P174)中,有一句“居右者椎髻仰面”。里面的“椎髻”书上注解为“椎形发髻”。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这里的“椎髻”明显不能翻译为名词,应该译为动词,即“(梳着)椎形发髻”。并且除了此解释有误以外,“椎”字也无注音。学生很容易受现代汉语影响把“椎髻”念成“zhuī jiacute;”,但实际上应念“chuiacute; jiacute;”。“髻”是一种古老的发式,到秦汉时期,“髻”的样式开始繁多起来,但其中最为普遍的发式就是“椎髻”,即头发挽于脑后,再以简单的丝带捆扎,形状如一把上细下粗的木锤。 在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木兰诗》(P67)中,有一个句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书上对“唧唧”一词的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而后笔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4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唧唧”的注释有两个:①形容叹息声。例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②形容虫鸟鸣叫声。很明显两者对于同一个词的解释完全不同,而笔者个人较倾向于权威字典的解释。 在2007年3月版本的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论语》中(P43)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书上对“时习”的注解是“时常地复习”。笔者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4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面对“时习”的解释为“按时”。很显然书上的注解是错误的,好在2013年5月版本的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论语》中(P53)中对“时”的解释又更正为“按时”。 四、注解不明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核舟记》(P175)中,有一句“曾不盈寸”。书上没有对“曾不”进行单独注音和注释,只翻译了全句“竟然不满一寸”。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P171)中,有一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曾不”这个词又出现了。书上对“曾不”的解释是“曾,用在lsquo;不rsquo;前,加强否定语气,翻译为竟不”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