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
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时 军+
摘 要: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
各级政府和环境教育工作者在环境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
的探索,对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提高全民
族的环境意识,仍然是我国环境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环保素质
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可以说,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
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的环境道
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目前我们面I临的严
*时军,女,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学研究。
- 152·
·■卜-……。‘…一……………一…—。 {1:S:8E
.野燕蠢塑蕊望堂婴塞莓★漆j
i..…一D’“’
峻的环境问题,其根源在于公众对环境价值的认知程度的缺失,其
中包括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淡薄这一思想根源。公众的环境法律
意识是环境法律制度的深厚土壤和根基,因此,培植这一根基对于
有效实施环境法律制度来说尤其重要。宪法为培养公众依法保护
环境和资源、依法治理污染提供了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我国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据此,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与资
源保护事业,这是培养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重要前提。
一、环境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
(一)环境法律意识的内涵
环境法律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
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
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
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
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
是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
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系统,出现了滥伐
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
问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越了自然的净化
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引发了
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环
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
目标被提了出来,公众的环境意识发生了重要变化。思想家在预
测未来世界的主要议事日程时,把世界环境退化对人类生存的威
· 153·
.怎蚤.一,‘,二。j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法理论与实践
键弦~…jf~………………………………一
胁放在重要位置;哲学家呼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类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尊重自然的哲学;科学家在确定研究项
目时,把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
等问题作为主要挑战,拟定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理论和实践方
案;政治家纷纷提出环境保护方案,把环境保护与更广泛的政治和
经济目标结合起来,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企业家开
始关心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生态学意义,纷纷把环境保护列
人企业发展目标,开发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出现了社会物质生产
生态化的趋势;更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潮流,倾向于购买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的产品,生态时装、绿色食品、环保冰箱、绿色汽车和绿色空调器等
受到消费者青睐而走俏市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