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
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新路径
? -------探索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出路是什么?通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和思考,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个问题: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二个问题:“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1.研发投入不足:我国低于发达国家,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2.5%,瑞典、芬兰等甚至超过3%。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1.5%,而国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达3%-5%。
2.创新能力不强:国际间比较,根据德勤《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德国创新指数为9.47,美国为8.94,日本为8.14,我国仅为5.89。从全球创新能力指标(GII)看,中国排在世界第20位左右。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达2200亿美元,已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产品,自给率不足10%。
(二)成本加大、负担较重。
1.用工难、用工贵。用工难,技工短缺、普工难招。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我县--个企业用工缺口--人。用工贵,截止到2014年5月,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深圳、陕西等9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3%。
2.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主要指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挤出效应,最近十余年来,大量资金通过“影子银行”、理财业务等方式流向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沉淀效应,产能过剩行业涉及范围广、程度深,且普遍存在过度负债问题,贷款无法及时、足额偿还,导致银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替代效应,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完善、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助推效应,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上升,且不良贷款量、不良率“双升”。
(三)环境趋紧、资源短缺。
1.单位GDP能耗较高。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2.环境退化恶化。我国已经成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去年,全国第一批监测PM2.5的74个城市中,空气达标城市仅为4.1%。
3.资源约束强化。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跑马圈地”粗放式经济增长时代的结束,资源(土地、劳动力、资金)日益紧张。
第三个问题:“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机遇
(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机遇。
1.颠覆性技术即将大量涌现,新的“产业革命”将引起重新洗牌。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2014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了“2025年前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全球经济的12项颠覆性技术”,据估算,到2025年这些技术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将达14万亿-33万亿美元。到2025年,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占全球电力产量的比例可能由目前的2%增至16%,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0亿—12亿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追赶的最大可能性存在于新技术革命的初期阶段。
2.信息革命是当前我们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丧失这个机遇是最大的风险。
云计算技术、宽带网络的加快提速、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三大技术突破,带来了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接近30亿;我国互联网网民超过6亿,手机网民数量超过5亿人,微博、微信用户超过5亿,即时通讯工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网络购物用户超过3亿,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4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乃至思维模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