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湿热证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湿热证治
吴开琼1 吴闵兴2
(1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宜昌 443711;2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131-03
【摘要】 探讨祖国医学对自然界湿热二气致病因素理论性认识,了解湿热浸犯人体病因、病机、病位不同特点,掌握其辨证施治要点,审识其用药组方、用量、加减变化所在,分析病因,谨守病机;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该在于此,均获良效。
【关键词】湿热 祖国医学 病因
湿热二气,是祖国医学的致病因素,属外感“六淫”的一部分。二者浸袭人体,有同时感受者,如长夏雨湿较盛,天署地热,湿热熏蒸,人在其中,感受湿热而致病。非同时而感受者,有内生和外入之别。有感而即发者,有过时而发者,常与感受邪气之轻重、人体正气之强弱有关。将其成因、性质、证治分述于下。
1 成因
1.1 湿有由外而入者,如雨露之湿。有由内而生者,如过于饮冷和食生冷之物所致。
湿著于体,必随人之中气强弱而转化;中气弱则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之湿,邪从湿化,而归于太阴,即湿重于热。中气强则胃阳禀望,里热熏蒸,阳明气盛,邪气交併,邪从热化,而归于阳明,即热重于湿。说明湿热为脾胃病变之中心。
齐秉慧云:“有在天之湿,雨露是也(先中卫表)……。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先伤脾胃)……。有汗湿之湿,谓汗出而粘衣湿透,未经解换者也。有足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胜则火胜化为湿热。阴胜则水胜化为寒湿”。《齐氏医案》对湿邪的成因阐明得比较具体,俾学者一目了然。
1.2 热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者常见于湿热病类,内伤者如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阳盛者属实热,阴虚者属虚热。即《素middot;调经论》“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之旨。
2 性质及其特征
2.1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侵袭人体,最易阻遏气机,壅塞窍道。故临床常见头重、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
2.2 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焚熖炎上,伤及人体,最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故临床表现除有热像外,常见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证。
2.3 湿重热轻者,则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膩等太阴脾湿不化的症候。
2.4 热重湿轻者,则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口渴不欲饮,苔黄甚则焦黑起刺等阳明胃肠实热的证候。
湿热证的脉象无定体,或洪或大、或缓或滑、或濡弱、或伏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而拘定眼目。
由于湿与热二者各有特性不同,临床常见,湿热搏结,变证百出,三焦上下表里充斥,阻遏气机,羁留膠结,流串经隧,痈疽痰核等等随时演变为宗,预后吉凶,难堪设想。
3 证治
3.1 外湿中人,邪在卫表:证见头重目蒙,恶寒无汗,苔薄白等,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方如荷香正气散加减。
3.2 邪入气分,湿渐化热:证见恶寒未解,又兼身热身重,或小便混浊等。治宜化浊渗湿,佐以清热,俾湿不与热搏,湿去则热孤,方如荷朴夏苓汤、三仁汤之类。
3.3 邪入气分,湿已化热:证见壮热身自汗不解,口干欲饮,燥烦谵妄等。由于热邪偏重,邪归阳明,成为邪与气争的局面。湿热搏于气分不同于其它温病,白虎承气类,不可滥用,关键在于湿与温不同,转化阳证、热证、实证,比较迟缓。故治宜辛开苦降,佐以化湿。辛能开气,气化则湿化,苦能泻热,热去则湿孤,方如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汤、甘露消毒丹之类,宜随证化裁运用。
3.4 湿热郁蒸,留连气分:未即时清泄,每多透发白。王孟英说:“湿热之邪,郁于气分,失去轻清开泄,幸不传及它经,而从卫分发为白者,治当清其气分之余邪,邪若久郁,虽化白,而气液随之以泄,宜甘润以补之”。(王氏说明其成因及治法)白常多见于胸膺腹胁之部。如气液不虚,则白形如水晶者吉(晶莹光亮饱满有浆),治宜辛凉淡渗,轻清去实之品,方如薏苡竹叶散。若湿重于热加昌朴、佩兰、陈皮、半夏等品,以宣化湿浊。倘气液两虚则白色如枯骨者凶(空壳平坦暗淡少液),可由本方化裁加人参须、沙参、麦冬、花粉、芦根之类,以益气养阴生津。
附病例一:患者向某某,女,12岁,住大里溪村;1979年9月门诊,证见发热汗出十余日,头汗较多,午后熱甚,脘痞不饥,形疲肢倦,胸腹胁下有色白如枯骨小水泡,形如粟粒,大小不一,空壳平坦,暗淡少液,面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