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一致
田 凯+
公诉权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的权能,公诉权从诞生开
始,其先天具有的法律监督性质,与公诉人角色定位具有一致
性,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与维护审判权威具有一致性,公诉权
的法律监督性质与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具有协调性,由此可知,把
我国检察机关定性为法律监督机关而非公诉机关具有宪政必然性
和现实合理性。
一、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与公诉人角色定位的一致性
(一)公诉职能的专门化是监督、制约审判权的需要
司法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研究司法制度的合理
性,要看这一司法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制度蕴涵的社会经济发
展规律的必然性。“法的现象既包括制度(规范、设施)层次,
也包括观念层次,它们都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要揭示它们
的存在之源,必须深入到经济基础的大厦中去寻找。”①仅仅从
公诉制度的历史渊源看,历史上由私人复仇发展到国家设立审判
机构统一行使对犯罪的惩罚权,由私人追诉主义的弹劾式诉讼发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副处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
法行政法博士后研究人员,郑州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
向为检察制度和行政法学。
①吕世伦、文定邦主编:《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第213页。
·758·刑事起诉与不起诉制度研究
展到由国家审判机构对侦、诉、审进行一体化垄断的纠问式诉
讼,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公诉
人”一词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法国,①但是,公诉人从仅仅代
表国王私人事务的“国王的律师和代理人”,发展到真正代表公
共利益的国家公诉人,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诉制度从审判制度
中的分离并得以确立,更是法国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
法制打破封建割据樊篱的最终结果。②
公诉人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地位的确立并逐步
得到加强,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法律统一实施和寻求司法公
正的规律相吻合。在侦审不分、控审一体的诉讼体制下,由法官
包办诉讼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司法权的滥用加剧了
社会矛盾的出现,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单独把控诉职能分离出
来,使法院由传统的“全能法院”转向“裁判法院”,正是为了
控制法官的偏颇和擅断。从这种意义上讲,监督和制约审判权的
立意就是现代公诉制度的催生者,法律监督性质几乎是现代公诉
制度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公诉人承担公诉职能的本身就是对审
判活动乃至侦查活动是否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种监督。我
国台湾学者林钰雄指出:“检察官创制目的的一方面乃为废除由
法官一手包办侦查的纠问制度,制衡法官权力,另一方面也为防
范法治国沦为警察国,控制警察活动。换言之,检察官扮演国家
权力之双重控制角色,既要保护被告免予法官之恣意,亦要保护
察官,从基本语义考察,最初检察官含义和公诉人的含义是相通的。
②法国大革命针对的就是封建专制和司法对人民的压迫,大革命的
直接结果之一就是现代公诉制度的建立。因此,有人直接评价,“法国大
革命,实系刑事程序的革命”(参见龙宗智著:《检察制度教程》,法律出
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下篇 起诉不起诉制度研究——理论实践篇 ·759·
其免予警察之恣意。”①
尽管目前我国新的庭审模式引进了当事人主义的部分合理因
素,但“主要是借鉴当事人主义的某些技术性设置,由于保留
了对实体真实的顽强追求,职权主义甚至超职权主义的因素仍然
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庭审方式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
合式庭审方式”②。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法官不仅拥有案件事
实的认定权,而且还有法律适用权。同时,我国刑事立法素有法
官适用空间较大的传统,“具有大众化身份和意识而缺乏保障的
司法人员,司掌着关系到公民权利生杀予夺的并且有很大自由裁
量余地的司法权”③的局面就出现了。而承担刑事侦查的公安机
关由于自身参与刑事诉讼阶段性的限制而不能实质地承担起监督
和制约的职能,被告人及其代理人由于专业知识或者参与手段的
欠缺也无法实际对审判权监督,只有公诉人能够通过指控犯罪,
要求客观地给予定罪量刑,制约着这种庞大的自由裁量权。
事实上,检察机关通过公诉权监督审判权并非我国独有。大
陆法系国家受传统的影响,检察机关对法院都有一定的直接监督
权,参加其司法管理活动,如参加法院解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