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电。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与RP相关的概念: 极化: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 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钠-钾泵 离子通道 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高 静息膜电位值≈K+的平衡电位 膜两侧存在K+的浓度差 膜对K+有通透性 浓度差的驱动,K+ 外流 膜对有机负离子不通透 膜外正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2.机制 Nernst 公式 E k= 60 Log [K+ ]o/[K+ ]i (mV) Q:RP的形成机制: 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形成基本条件 ⑴ 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 ⑵ 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⑶ 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 2.形成机制 ⑴ 离子驱散的动力 :膜两侧浓度差 ⑵ 离子扩散的阻力 :膜两侧电位差 ⑶ 当驱动力=阻力 :RP 2、动作电位的波形 (1)静息相 -70mv (2)去极相(上升支):-70?+50mv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的数值。 (3)复极相(下降支): +50 ? -70 mv 超射 锋电位: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在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超射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③ 脉冲式发放:给予连续刺激后,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彼此分离,不会融合起来。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 RP条件下Na+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 ② AP的锋值处,K+受到很强的外向驱动力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1.条件 离子浓度差 电位差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 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2.机制:去极化—上升支 膜电位达平衡 Na+平衡电位 (+50-+70mV) ↓ Na+内流 复极化—下降支: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减小,对K+的通透性逐渐增大, K+外流 Na+泵活动 3.AP产生的离子基础 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离子泵活动 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内向电流 外向电流 膜电导(Gx 膜电阻的倒数) 欧姆定律 Gx=Ix/Em-Ex 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静息态 激活态 失活态 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上升支 下降支 后电位 膜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