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泛谈中国绘画审美的意境特征
摘要:意境美是中国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国画中意境美的表达是靠画家来实现的,画家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作品在意境表现上的深浅。写意画是中国画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同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诗、书、印在绘画中对作品意境的延伸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 意境 中国画 审美 文化 笔墨
中国画意境美的表现
何为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核心特征。《辞海》中解释――“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二十四诗品》谈到的“雄浑、冲淡、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豪放、精神、慎密、疏野、清奇、委屈、悲慨、飘逸、旷达、流动??????”等等,宽泛地讲,皆可称之为艺术作品的意境。花鸟画中,画家常常以梅、兰、竹、菊比喻人的气节、品格的孤傲和高洁。这一题材的画即称为“四君子画”,这一现象,就是中国画体现“意境”的生动例证;在山水画中,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千岩万壑、朝霞暮霭,将内心世界与之融合,创作出一个让观者陶醉的幻化之境,这也是意境的表现。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所以中国艺术审美意境的形成综合了画家的思想、情感、意趣、理念等因素,并以这些因素借助于绘画的主题,以最恰当的形式和技巧所表现出来,进而使观赏者为这种效果所打动产生与画家心理上的共鸣。
中国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古人曾提出一系列的概念和命题,这些概念和命题,都源于当时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从哲学、文学、音乐、宗教诸多学科中借鉴名词术语,引用到绘画艺术中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体系。意境这一概念即是从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中借鉴而来的。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各门类学术间相互渗透,使得许多概念和命题,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也就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正如郭沫若《蜀道奇》诗中所云“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意境”的定义,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才能够逐渐体会到个中三味。
中国画的意境与画家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要求首先做到“立意”,即是实现意境的起步。“立意”产生于画家的创作欲望和冲动,这冲动是由于外界事物对画家内心的影响而引起的思想、情感的波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幽微借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正是对画家创作欲望的写照。画家的内心、性情则是意境实现的主观因素和先决条件,这就要求画家首先要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注重学识、品格、性情、志趣等方面的培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古人在论艺术时常用“气”这一概念,这里的气本属于儒家道德修养的范畴,“气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清则俊逸、灵动,浊则凝重、浑厚,延伸至绘画,这个气便是画家学识、品格、情感、志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自唐代以来,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其中不少文豪、书家和风流名士。他们通晓哲学、文学、宗教经典、音律等,在绘画的理解和认识上多有独到的见解。他们主张“艺非止乎技”,在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方面做着深入的探索,从而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践者、总结者和倡导者。他们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他们善于思辩,在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中强调画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决定作品风貌、意境。宋代郭若虚有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上述轩冕才贤、岩穴上士所指的是有着鲜明的精神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精英人士”,他们以高雅的情趣从事艺术创作,自然要追求超凡的意境,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传世佳作。唐代张彦远也曾有这方面的论述,“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阖闾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这些言论中虽有以偏概全之处,但基本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画家必须要有文化底蕴,才能画出高雅、超凡的意境。
国画中意境与书法的渊源
早在六朝时期,画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两个概念。气韵生动是画家作画的终极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笔墨或用笔是必须要运用的手段之一,忽视笔墨的意趣必然会导致画面呆板和平淡。“用笔”一词,是从书法中来,以书法的“用笔”作画,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潘天寿指出:“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