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探物求新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画中探物求新知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里介绍了一件罕见的宝物:柄似鹿角,尖头扎一长毛帚子(图1)。持宝人自称此物是家中世代相传,名叫“甩子”,当是掸尘之物。专家介绍:此物叫“拂尘”,柄是麋鹿的角,帚系用马尾类物做成。并说,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叫“四不像”。   遗憾的是,专家没有再提升一步,称“甩子”为“麈尾”。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我推想,“麈”应是麋群中处于主导地位者,犹似猴群中的“猴王”。麋群迁时,由麈带头,以尾巴指挥行走方向。传说麈尾能避尘,其实,迅奔最前头的麈,不足以蔽尾扬尘。古代猎人观察到这个细节而不明其义理,遂射杀带头的麈,取其尾巴,供文人雅士执以助谈,足以指挥群伦,并可拂尘,这就是“麈尾”。   古人没有搞清麋与麈的关系,遂二名并见。《山海经?西山经》:“西皇之山,……其兽多麇鹿柞牛。”郭璞注:“麋大如小牛,鹿属也。”《楚辞?九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逸周书?王会》:“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麈》:“麈,亦称驼鹿,满语谓之堪达罕,一作堪达汉,产于宁古塔、乌苏里江等处之沮洳地(低温地带)。其头类鹿,脚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而观其全体,皆不完全相似,故俗称‘四不像’。”既然麋、麈同称“四不像”,当是同一种动物。   “麈尾”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至魏晋时已流行。《晋书?王衍传》:“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晋书?孙盛传》:孙盛与殷浩争论名理,至吃饭时犹争论不休。孙盛“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更好笑的是《晋书?王导传》,说王导的妻子曹氏性妒,得悉王导藏众妾于别馆,将往查抄。王导恐众妾受辱,急驾牛车至别馆。恨牛不快,亲以麈尾赶牛。后来,司徒蔡谟同他开玩笑,说朝廷将加公“九锡”,赐品为“短辕犊车、长柄鏖尾”。车辕短,麈柄长,赶起牛来就方便多了。   南北朝《陈书?张讥传》:“后主(陈叔宝)集官僚宴,时造玉柄鏖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后主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阐明义理),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嘱)讥日:‘可代麈尾’。”   由此可见,麈尾状如松枝。但在古代图画中,有一种有柄、有毛而中间隔着扇形的日用品,有人称之为“麈尾扇”,尚难征于史籍。      最早的麈尾扇见于洛阳朱村东汉墓的壁画中。主人进食,仆人侍奉。一仆执麈尾扇,为主人扇凉(图2)。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行脚僧图》(图3),僧人手持一麈尾,木柄(纟专)在一饰满长毛的小扇形物上。传为唐阎立本画的《萧翼赚(兰亭)》(图4)中的老僧,手持麈尾,扇形已缩为小椭圆形。五代贯休画《十六罗汉图》中的“迦诺迦伐蹉”,手持麈尾,扇形更小(图5)。   宋人画《十八学士图》中一坐于主位赏画的学者,手持麈尾(图6),与后世习见于舞台的“仙帚”相同。流至日本的《维摩诘像》《维摩天女像》都是李公麟白描路子,维摩所持麈尾,也与“仙帚”相同。   六朝崇尚谈玄论道,隋唐以来,已息谈玄之风。麈尾既不用于谈玄,则其可以拂尘、去蝇的第二功能提升为第一功能。为了“名副其实”,名称也就渐变为“拂尘”了。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有洁癖。他挑女婿也怪,挑中了一个姓段名拂、字去尘的士子。喜道:“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   五代杜光庭《虬髯客传》中的红拂女,便是隋杨素身边持红色拂尘的女侍。红拂私奔夜投李靖,成为女子慧眼识英雄的美谈。“拂尘”也称“拂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较详细地记载了宫中奏乐情况。他说:“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红拂子”,作为指挥棒,奏乐者都要按照军校挥动拂子的高低快慢,统一指法,协奏乐曲。   直到明清时代,皇帝的仪仗队中,还有执拂尘的人。并规定以长二尺的红色嫠牛毛,结于长二尺一寸二分、粗一寸五分七厘的木柄上。木柄漆成金色,饰以镂金龙头。   “麈尾”一词的逐渐消失,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是野生的麈(麋)越来越少,真正的麈尾很难得到,因而多用马尾、嫠牛毛、棕丝、丝线等代替。上面说的皇家仪仗队用的拂尘,也是使用嫠牛毛的。其实,早在唐、五代,已很少有真正的麈尾了。五代和凝《山花子》词:“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麋很温驯,至迟春秋战国时已喂养麋鹿。《孟子》第一章就有:“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麇鹿,曰:‘贤者亦乐此乎?’”麋也可作为坐骑,《封神榜》称姜子牙骑四不像。《封神榜》是明朝许仲琳编写的,可见明朝时还有野生的麋。明朝著名书画家、学者陈继儒(1558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