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面瘫面痛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面瘫面痛PPT

(二)西医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1、患侧全部面肌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嘴时,颊肌松弛,口角下垂。抬眉时,额横纹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外溢。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由于颊肌麻痹,咀嚼时食物贮留于颊部与牙龈间。 2、贝尔氏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角膜下方露出巩膜。 3、眼球征:患侧眼球上移。 4、颈阔肌征:病人用力前屈,检查者抵额,健侧颈阔肌收缩,患侧不动。 5、听觉过敏:由于镫骨肌麻痹,鼓膜张肌紧张,微小声音产生强震动,产生过听。 6、泪腺分泌障碍,患侧减少。 7、唾液分液障碍,患侧下颌腺分泌减少。 (三)西医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面神经麻痹由于其损害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鉴别要点在于: (1)病位: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 (2)面部症状: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原因在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上的表情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表现为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3)肢体症状: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 (4)其它症状: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三)西医鉴别诊断 2、贝尔麻痹与亨特综合症的鉴别 贝尔麻痹与亨特综合症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亨特综合症与贝尔麻痹的鉴别要点在于是否存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典型带状疱疹以耳廓为中心可见感觉神经领域内,神经痛样疼痛。鼓膜、耳屏、对耳屏、耳轮出现红斑、糜烂、水泡等皮疹,数日后形成痂皮,经过2~3周治愈。疼痛轻重不等,重者可影响睡眠。口内、软腭、扁桃体可有口疮。 四、针灸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则:祛风通络。取面颊部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阳白、攒竹、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操作方法: 疗程:每次治疗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五、辨证论治 1、风寒闭阻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处方:主穴加风池、列缺 临证参考:若寒气较盛可于合谷、风池、列缺用温针灸或加用艾条灸,也可用针刺配合小续命汤加减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功效。 2、风热上扰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见耳鸣,或咽喉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治则:清热疏风,通经活络 处方:主穴加曲池、大椎 操作: 临证参考:若热象明显,可于曲池、大椎行三棱针点刺放血;本型也可用针刺配合大秦艽汤加减以增强清热祛风之功效。 3、痰瘀阻络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日久不愈,说话或笑时口歪明显,眼闭不实或迎风溢泪,或面部板滞抽动,日久口角歪向患侧,舌红或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祛瘀化痰,通经活络 处方:主穴加丰隆、血海 操作:均按常规操作进针,丰隆用泻法,主穴及血海平补平泻法。 临证参考:本型可用针刺配合牵正散、导痰汤加减以增强祛风化痰之功效。 4、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或紫暗,有瘀斑,脉沉细弱。 治疗: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处方:主穴加足三里、血海 操作:均按常规操作进针,主穴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血海用补法。 临证参考:足三里、血海可针灸并用,施以温针灸或艾条灸。本型也可用针刺配合牵正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六、分期论治 1、初期(急性期) 时间:发病1~7日 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肌肤麻木,闭目露睛,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额纹消失或减少,鼻唇沟变浅等,舌淡苔薄,脉浮。 病机:风邪入中、邪正交争 治则:祛风散邪为主 处方:主穴结合辨证加减,风寒型加风池,风热型加风池、外关。取穴宜少。 操作:针刺手法宜轻、针刺宜浅,以平补平泻法为主,风寒加灸。 临证参考: 尽早介入治疗。 此期症状逐渐加重至稳定需l周左右,故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并非针刺引起,而是病情发展的自然过程。 治疗时不要急求表情肌功能的恢复,针刺要浅,穴位宜少,以免伤气耗血,影响疾病的恢复,增加后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