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下).docVIP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下)      三、施釉      在坯体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叫施釉。景德镇自古以来有多种多样的施釉方法,元代青花瓷的施釉方法也较多,现按不同品类分述如下:      大件琢器:   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把坯体置于盆中的木条架上,瓶口盖住,双手各端一大碗釉,同时往颈、肩部稍用力浇去,釉便往下流满全器,并有一部分流入器底部(器底部多留下没有刮干净的釉块)。釉层的厚薄主要靠施釉工对釉的含水率来控制,釉厚会使青花“蒙花”,釉薄了会使青花呈灰黑色。器内用大笔涂釉,操作率意,釉较薄,不均匀,有的有没涂满釉的漏笔现象。      小件琢器:   小蒜头瓶、玉壶春瓶、小梅瓶、出戟花觚、执壶、水滴、小盖罐、鸟食罐、高足碗等,器外均采用蘸釉法:即用三或四个手指抓住器底部,直插入釉中至足沿,片刻提起即成。凡蘸釉产品,往往浸釉不到底,胫或足下部有一圈不规则的露胎,上面往往留有3~4个指头抓坯的痕迹。小件琢器,器内一般不施釉,仅见小盖罐有荡釉,有的荡釉不满。其余只是在沾外釉时口内有约1~3厘米高的釉面。小口的大梅瓶(包括八方的)、葫芦瓶(包括八方的)、长方形双螭耳扁瓶、直口双耳瓶等,器内也不施釉,仅在口颈内涂上一节釉。琢器的足底一般不施釉,但玉壶春足底都普遍荡釉,有的荡釉不全而留下一部分无釉的砂底。   以上施釉方法,常常会使器物的口沿或肩部出现“泪痕”。今仿者多用吹釉法,则不会产生此现象。      大件圆器:   大盘、大碗内施釉是甩釉:即把大件圆器仰置于辘轳车圆盘的中心快速旋转,将釉倒入器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器内多余的釉水立即甩出,同时器内均匀地覆盖了一层釉。外壁施釉亦甩釉,即将器覆置辘轳车圆盘中心“利头”上快速旋转,将釉淋在靠近圈足的外壁上,通过离心力和釉的流动性,使外壁均匀地挂满釉。   由于内、外壁上釉时器物口沿部位都会沾着釉,所以此处必须两次上釉,因此出现厚釉、釉色深青和大面积“泪痕”现象。      中、小件圆器:   中小件盘、碗、碟、托、盒等,器内用浊釉法:即左手拿着“靶子”,口向内侧,右手用勺把釉盆中的釉稍用力地往器内心浇浊,此时双手相对用力,配合熟练,釉在外力的作用下,器内则满挂一层均匀的釉。   这类中、小件圆器产品,施了内釉再施外釉。施外釉是用蘸釉或浇釉法。蘸釉是:左手用托勾把坯托起置平,右手轻轻地按着器内,小心地将坯浸入釉盆中,当釉满至口沿片刻,速将坯从釉中取出放置料板上即可。   碗类的圈足,是拉坯时留下约两三寸长的实心泥靶,便于把握以便画坯、施内釉。“诶画、施釉工竣,始旋去其柄,再挖足、写款”,最后荡釉、取釉、装匣。所以镇人自古称它为“靶子”。      四、装匣      将坯体置放于匣钵内的操作叫装匣,也叫装坯。景德镇始用匣钵装坯入窑烧瓷始于北宋初,至今高档仿古瓷的装烧仍有保留。   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有关制匣的记载不多,蒋祈《陶记》中记载了制匣、模原料的产地:“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瓷)石堂(塘),厥土、赤石,仅可为匣、模,工而杂之以成器,则皆败恶不良、无取焉。”按白锟先生对此文校注:疑壬坑即今镇南2.5公里的银坑大队,产制模原料。高砂在镇东北11公里的高砂村,所产制匣原料,今仍称“高砂白土”。马鞍山即镇东之马鞍山,历来为制匣原料(“老土子”、“白土”、“黄土”等)的重要产地。瓷石塘在马鞍山南麓,解放前仍为制匣原料的重要产地。这些制匣原料配制起来有可塑性、粘性好、耐火度高的优点,制成之匣钵可以使用多次。   此文接着又记述:“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说明制造匣钵、垫饼等窑具的作坊、工人与制造瓷器的作坊、工人,配制、淘洗精练坯泥的作坊、工人是形成陶瓷产业链缺一不可的行业。所谓“共计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有载:“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拗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清乾隆八年唐英编《陶冶图说》也有制造匣钵的章节,对坯体装匣烧成的优点、匣泥土的产地、匣钵的制法等有准确记述。   以上文献结合对元代青花窑址的调查资料可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景德镇在北宋初之所以淘汰了五代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工艺,采用匣钵装烧工艺,是因为用匣钵装烧入窑可扩大窑室,增加窑内的装烧量,减少窑内烟土污染,提高烧成质量。   2.制匣原料用量大,均是镇之周围所开采的。各地匣土的性能不同,有的颗粒粗、石英含量高或氧化铅含量高,均耐火(熔点高),有的较细,可塑性好。所以宋、元时的匣泥配方是多元的,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