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喜相逢”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纹样“喜相逢”解读   中国传统纹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难以详述的丰富多彩的纹样宝库,这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些纹样都有着最自然的来历:或来自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或来自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其中成双成对的“喜相逢”纹样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奇葩,该纹样由两两相对、旋转轮换的两个单元形在一个圆形内反转对称而成,其样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家岭彩陶纺轮中的“旋涡纹”,它是由两条抽象的鱼形相互追逐而成的“双鱼纹”。传统“喜相逢”纹样骨骼的约定俗成体现了一种追求生命的精神,这种样式的产生源自于先民们对外部自然万象的模仿和对生命延续的期盼。   一、何谓“喜相逢”   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常在织物上绣出对偶型的图案,如一双蝴蝶、一对凤鸟(图1)等,这些图案两两相对、相互缠绕成反转对称的结构。所谓反转对称是将对称中的一个图形进行二次自身反转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对称,从形式上看虽然方向相反,但图形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色彩上根据需要可能会出现正负形现象。这种对称图形一般分布在一个圆形内,具有动势但仍不失均衡之感。这就是狭义上的中国民间取其吉祥寓意而命名的“喜相逢”纹样。   “喜”属于会意字,它的甲骨文为“”,其上为“鼓”字的甲骨文“”,下为“口”,“鼓”表示欢乐,“口”则指发出声音,故“喜”就是指代欢乐的笑声。所以,“喜相逢”从其字面上意思可以理解为“开心地相见”,指又一次见到思念的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广义上的“喜相逢”是指形式上具有阴阳对偶图形的一类中国传统纹样,图形上二者不需要完全一致,如民间的传统图案“凤穿牡丹”、“鸳鸯戏水”等,都属于“喜相逢”纹样的范畴。   “太极图”就是一种典型的“喜相逢”式纹样,其外形为圆,从圆的边缘出发,一条呈“S”形走势的主线将圆形分成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内部填充两两呼应的“阴阳双鱼”,太极图是中国传统纹样中追求生命精神、崇尚阴阳信仰的代表符号。我国著名图案学家雷圭元先生说:“自然是源,古代的图案是流,源与流是图案家的两只翅膀,缺一不能高飞。”[1]对于“喜相逢”纹样产生的根源,虽然在学术界中存在争议,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纹样的产生绝非偶然,应该首先还是源于对自然的“观物取象”。      二、 “喜相逢”纹样溯源   早期的“喜相逢”纹样就是以“双鱼”作为其骨骼中的主要元素,双鱼的状态与新石器时代较流行的“旋涡纹”十分相似,“旋涡纹”的发展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是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人类装饰形式的基本样式。[2]因此,追溯中国传统纹样“喜相逢”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有关水的“旋涡纹”的相关特征,也就是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开始的。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在《艺术的起源》中认为:原始民族的装潢,大多数是取材于自然界,它们是自然形态的模拟。[3]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文化中,先民们为了纺纱织布发明了一种陶制纺线用具,名为“纺轮”,其表面有彩绘,故称其为“彩陶纺轮”。彩陶纺轮上有多种图案样式,我们把其中以抽象的两条鱼构成的纹样称为“双鱼纹”(有学者称其为“旋涡纹”,图2),它表现为围绕着圆心,两条抽象的鱼形相互追逐旋转,动感十足。鱼纹最早见于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在此后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鱼纹也较为普遍。从半坡彩陶盆上较复杂的人面鱼纹,到屈家岭彩陶纺轮上的抽象旋转鱼纹,我们会发现鱼纹图形被逐渐简化、并规范化。“喜相逢”纹样的前身“双鱼纹”和漩涡状的水纹有着紧密的联系。水是生命之源。《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元素之一,它在人的生命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自然会导致水围绕一个中心做漩涡(水流遇低洼处也会形成螺旋形水涡)状转动,屈家岭彩陶纺轮中的“双鱼”纹样呈漩涡状的形式,正是体现了人类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关注。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水写作“”,也是表达了水的漩涡之状。所以,甲骨文之“”字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描摹,反映的是对水运动和天地宇宙变化的认识。   自然界中经常出现两种事物相互对立或更替转换,如天与地、男与女、昼与夜等,“原始人似乎是用两黑白对应的形式展示黑白消长,昼夜相推的意向。……人面鱼纹盆用鱼纹黑白组合和寒来暑往、阴阳交替规律相联系。上下两个人面鱼纹相对应而与半年炎热、半年寒冷的季节特征相对应,两鱼纹在两人面纹之间成为传递寒来暑往季节轮回信息的使者。……太阳往来昼出夜伏,所以人面鱼纹有睁眼与闭眼之状。”[4]人面鱼纹以其张嘴吐纳之形为寒热阴阳之气的交替象征,又以两人面鱼纹之间的两鱼纹交互运行来暗示季节的交替,是此消彼长、此来彼往的自然规律的寓意再现,说明原始人已经懂得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自然现象中提取形态要素来表现生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