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
刘涵蓓(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关键词】药物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41-02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间,经治的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117例药物性皮炎(以下简称药疹)病例,颇有体会。笔者认为,准确判断、及时处置和规范治疗,是有效治疗各型药疹的关键。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经治的117例药疹病例中,门诊患者84例,住院患者33例。117例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3岁,平均38岁;男61例,女56例;治疗时间最长51天,最短7天。117例药疹中表现为麻疹型49例,猩红热型37例,荨麻疹型14例,固定型药疹13例,湿疹型3例,红皮病型1例。伴有明显药物热和外周血象升高者37例。
1.2诊断标准: (1)出现皮疹前20天内有明确的用药史[1],尤其在发皮疹前7天内有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解热止痛剂、磺胺、抗癫痫药物、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抗结核药等药物史。(2)有明确的皮肤损害或皮肤黏膜损害。(3)排除麻疹、猩红热及食用鱼、虾等异种动物蛋白的诱因[2]。(4)其他全身表现,如发热、血象升高等。
1.3治疗方法:(1)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2)如果患者无确切感染灶,即使有发热、血象升高等表现,也尽量不用抗生素;(3)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残留药物排泄;(4)一般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H2受体阻滞剂、钙剂与维生素C等;(5)对较重的药疹,及时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防治其副作用。
1.4结果观察:117例患者均按上述方案治疗,其中用激素的患者81例。117例中,在住院部治疗的51例,全部在门诊治疗的66例。治疗后见效不明显而中途转院的2例,占有1.7%;有效而中途出院的3例,占2.6%;在我院完全治愈的112例,占95.7%。
2临床分析
2.1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理,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而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又由于变应性药疹不是药理作用或毒性反应,药疹和用药的剂量无关,极微量的药物能使高度敏感的人发生严重的药疹。
四型变态反应:血清、疫苗等药物是蛋白质构成的完全抗原,而若干非蛋白质性化学药品是半抗原和身体组织的蛋白质相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机体接触抗原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免疫细胞致敏或产生足量抗体,再遇抗原性药物,则发生各种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某些湿疹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包括因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Ⅲ型包括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等。Ⅳ型可有红斑及湿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属于某几型的药疹可以同时存在。有些药物经光线作用可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药疹,表现为红斑块、风团、扁平苔藓,可发生于经常暴光的部位,也可出现于非暴露的皮肤上。磺胺药、氯丙嗪、避孕药、四环素等药物常引起光变态反应。对某一些药物过敏者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药疹。
少数药疹和变态反应无关。由于光中毒作用而发生的皮疹也和变态反应无关。但和药物浓度、特定波长和暴光量有关。
有些人的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的活性有先天性缺陷、系由于隐性遗传,在服用肼苯哒嗪、砜类药物、磺胺药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表现荨麻疹、血管笥水肿,也有的药物改变花生的烯酸的代谢途径,即抑制了环氧化酶,使花生的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减少。如服用非激素抗炎药物可发生药疹。总之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有许多学说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2引起药物性皮炎常见的药物
2.2.1砷剂:几次注射以后,可以出现。由于过敏的急性中毒症状,有的长期应用以后,才出现皮疹。皮损往往为广泛的大疱、丘疹、脓疱,严重时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少数人可引起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点斑状色沉着斑等损害。
2.2.2解热止痛药类:常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损害。
2.2.3安眠镇静药类: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及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