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 七台河市矿务局总医院 154600 【摘 要】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行血管内栓塞术的患者资料68例。结果 76个动脉瘤,100%栓塞67个,90%栓塞8个,8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经过脱水降颅内压、脑脊液引流、扩张脑血管、3H治疗等对症治疗后好转;6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CTA或DSA检查显示3例动脉瘤复发,其余65例中有1例5个月后死亡;2例留下重度残疾;4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生活可自理;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手术技巧,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1]。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是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治疗,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效果好。现在此技术已得到迅速广泛发展。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31例,女37例,年龄35—65岁,平均48.6岁。入院后均经急诊颅脑CT扫描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头颅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确诊,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6个,破裂动脉瘤57个,未破裂动脉瘤19个。按Humt-Hess分类法:Ⅰ级6例,Ⅱ级28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行常规检查后,采用控制血压、降颅内压、镇静、止血药物等对症处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循早期处理动脉瘤原则。术前常规予以尼莫同静脉持续给药,2-4mg/h,预防脑血管。患者取平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全身肝素化,右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 F动脉鞘组,在黑导丝的引导下行脑血管造影术,并将鞘头置入椎动脉或颈内动脉,然后同轴插入微导管,将导管头置于椎动脉或大脑动脉瘤腔内的最佳位置,根据动脉瘤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在示踪图的引导下送入弹簧圈进行栓塞,直到造影示动脉瘤腔逐渐消失,显示循环良好,拔除动脉鞘,按压穿刺口15分钟后用纱布加压弹力胶布固定。 如果术中发现颈内动脉狭窄影响上段血供等因素,需采用支架植入术,术中予以绿吡格雷75mg,在颈内动脉狭窄段置入合适的动脉支架后,打开支架,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上段血运尚可,解脱支架,拔出微导管和指引导管,留置动脉鞘,3小时后再拔除。术后将病人置ICU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维持水电及酸碱平衡;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3H治疗;如术后脑血管痉挛或脑缺血症状患者,应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适当延长抗凝时间;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患者要做腰穿或者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4-7天。 2结果 2.1本组68例病人,共76个动脉瘤,其中100%栓塞67个,90%栓塞8个,8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经过脱水降颅内压、脑脊液引流、扩张脑血管、3H治疗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2.2本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并定期行CTA或DSA检查显示3例动脉瘤复发,其余65例中有1例5个月后死亡;2例留下重度残疾;4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生活可自理;其余均恢复良好。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而动脉壁后天性退变性说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1]。对于治疗方法,以往治疗大多数是以开颅手术夹闭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风险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血管内栓塞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2]。然而在介入手术中,动脉瘤破裂、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有文献报道,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2%-4.4%,主要与病人紧张、血压增高和微导管、微导丝过度进入动脉瘤腔等因素有关。因此,根据动脉瘤大小形态,选择恰当的弹簧圈有计划地进行栓塞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最后放置的弹簧圈直径和长度要恰当、柔软,在栓塞术中,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其处理方法有:①确认发生动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