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T映与鸡足山的情缘和贡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T映与鸡足山的情缘和贡献   鸡足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其它四座为: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相传主佛弟子迦叶尊者奉佛命,持释迦佛的僧伽黎衣,以候弥勒佛下生处(见《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卷九)。从明代起,佛教界即认定位于云南大理府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是迦叶道场。极盛之时全山共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据清顺治十七年大错和尚《鸡足山指掌图记》)。如此众多的寺庵,在全国佛教名山中位居第一。(康熙)《大理府志》记述:“兹地旧有三千兰若,鸡山元旦,僧俗烧香散花,远近至者万计,自汉迄今无虚岁”。明代嘉靖年间,参政谢东山在其《鸡足山游记》中说到:“方今华彝一统,南诏为衣冠文物之区,国家财赋之府,四方游鸡足者踵接而至。”鸡足山的兴盛有其政治、社会、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又以佛教文化的一脉相传最具特色: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佛迹、文物及丛林众多,因之被誉为我国西南佛教文化的“第一文物宝库”。      故国与新朝之间的人生选择      “地必因人而始显,胜以得文而后标”。鸡足山在明清之际出了许多高僧,有代表性的本贴、儒全、彻庸、大错(钱邦芑)、无尽、宗本,直到人们熟知的担当,都是学养深厚、佛法精纯、道德崇高、个性突出的僧人。他们大都精通儒道典籍,当时的文人、名士亦因儒学与释道相通,多与高僧研讨学问,或以诗书画相互酬唱交游,形成“名士高僧共一楼”的风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大理的杨黼、李元阳;丽江的木公、木青、木增;流寓云南的杨慎,来滇考察、旅行的徐霞客;曾任姚安知府的李贽等。还有一位对鸡足山有着特殊感情和因缘,对弘扬鸡足山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学者高?T映。   高?T映(公元1647年―1707年),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清初姚安府世袭土同知。他是大理国开国功臣高方的后代,有影响的大家族。元灭大理国后仍以段氏为一些地方的土官。高?T映的父亲高?T(?-1689年),字海容,又字青岳,号芝山,明姚安土知府,明亡后不肯仕清,避居鸡足山为僧,更名悟祯。《鸡足山志补》说他“性孝友,好施予。当沙定洲之乱,弃家从黔国公沐天波守楚雄,又从至永昌,及归,慨天下事去,即常止僧舍。甲子,黔国感其仗义相从,荐于永历帝,授太仆寺丞,升光禄寺卿,转太仆卿。播缅之役,从至腾越相失,遂归鸡足山,于大觉寺请水目无住师剃染。泛览三教书,暇即念佛,修葺寺刹,至不可胜纪。庚午疾终昙华山。”高?T映虽然出生时已是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成长于康熙年间,其父高?T的这一段经历无疑对高?T映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传说明永历帝亡滇时,高?T曾带着高?T映去晋见永历帝。永历帝问:“这孩子是谁”?高?T启奏道:“他是臣下的长子,名叫?T映,现年八岁”。永历帝把?T映抱起来,抚摩着?T映的头顶问:“你开蒙读书了吗”?高?T映恭敬地回答:“读了四年书了”。永历帝就出了个对子:“八龄幼童”,要高?T映对;高?T映不假思索就对出:“三代知府”。民间还说高?T映自幼有特异,能举目正视太阳,双眼不闭。姚安人就用一副联语夸奖他:“双目贯日,八岁朝天,”指他八岁见过皇帝。轶事是想说明高?T映“自幼聪慧”,日后“博学能文”,为高氏父子的晚明情结:“怀念故国,抗节不仕”,作下铺垫。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高?T映在姚安考上秀才,三年后中举人。历任姚安府土同知,四川布政司参政道后,“倦于仕途”,辞官回到云南。自此,高?T映在姚安结?U山上盖了一座小院设馆教学,一面又从事学术研究著述。附近州县青年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他都一一接纳,尽心培养。在他的教授下,成为进士的22人,中举的48人,诸生135人。关于著述,高?T映可以说是一位高产作家,他著书81种,虽经兵燹和改土归流等变故,多数文稿散失,但现在存目尚有44种之多。因为大部分著作在结?U山别馆写成,故署名为“结?U山叟”。他归隐之后不仅喜爱山上的花鸟木石,还和农民、樵夫、牧童、猎户经常往来,结为朋友,人称“高老先生”。他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姚安县志》说他:“生平好公益,喜施济、凡兴学厚俗、崇俭助婚、赙丧救急、养老助产、掩骼施棺诸善举,皆列有专书,分别类例,捐资为之,无所吝”。这是说他为人注重德行,与乡人百姓相处关系很好,受到赞誉的一个方面。而作为诗人、学者的高?T映,他与鸡足山的情缘才最能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      由儒入释的诗人、名士本色      高?T映多次上鸡足山看望他的父亲高?T,并捐资修建佛寺,塑佛像,置寺产,与高僧禅释、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交往,写作与鸡足山有关的诗文、联匾。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云南提学使王之枢,聘请他修撰《鸡足山志》。由于他对鸡足山的人文和自然非常熟悉,又有深厚的学养,只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就编撰完成,使王之枢敬佩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