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东西洋人与黄河三门峡的恩怨情愫.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西洋人与黄河三门峡的恩怨情愫   引子      从青藏高原一路滚滚而来的黄河,九曲百转,奔腾跌宕,在豫西山地的最后一段峡谷,骤然挣脱束缚,舒展开身躯,扑向了华北大平原。在万里黄河上,大自然塑造了无数奇峡幽谷,但没有哪一处像三门峡这样让黄河人刻骨铭心的,因为,这里寄托着他们的治河梦想,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千百年来,既蒙恩于母亲河乳汁的滋养,又屡受她“溺害”的农耕民族,一直传承着一个本无可厚非的朴素梦想――“黄河清”,并将其寄托在必然打上农耕文化烙印的“圣人出”之上。斗转星移,当现代工业经济在畸形膨胀中裂变出来的“困兽”们,在激烈的相互厮咬中,先后两次跌进世界大战堑壕的时候,沉睡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被枪炮声震醒;同时被唤醒的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正拖着千疮百孔的下半身,踉踉跄跄地循着茫茫禹迹,迎接那即将重现的华夏圣光。   悠悠大河,流淌着如歌的行板,黄河人行云流水般抚弄着三门峡这把巨琴,弹奏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水沙协奏曲;然而我们又怎会忘记,也曾有着无数的东西方洋人对我们的母亲河,对我们的独特而又美丽神奇的三门峡,有着他们无尽的恩怨情愫呢!   “是什么机缘使这些形形色色的洋人走近中国黄河的呢?”   “他们究竟又有着怎样的黄河美梦或是黄河遗梦呢?”   “他们眼中的黄河,他们眼中的三门峡又究竟是怎样使他们难以割舍,又究竟怎样让他们有着难解的悲喜情缘呢?”   1935年1月,国际联盟应邀特派水利工程专家安立森等人来华,分别视察黄河下游、河口及陕、晋等省水利。3月底视察结束。写出《视察黄河报告》。后排从左至右,第七位为安立森。   一枚“中国五等彩玉水利勋章”,承载着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安立森的最高奖赏。这一非凡情形,也使来自大洋彼岸的这位中年人很感自豪。      安立森与“三门峡小夜曲”      我们首先从一位蓝眼睛工程师身上找到了切点。   安立森,挪威籍美国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科,34岁时应聘来中国帮办水利。   从外表上看,他高挑的个子,显出敏捷精干,白皙的脸上泛着红光,瓦蓝的眼晴闪着智慧,因此无论他被当年的游击队捉放了几次,我们都不应怀疑这个眷恋着我们的三门峡的汉子的英俊。他工作起来,据说务实负责,富有献身精神。从天津到汉口,从南京到陕西,饱览了中国河川之壮美的这个挪威籍汉子,最后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给吸引住了,也深深地被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的三股夺门激流给镇住了,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传说中被大禹用神斧劈开的三门峡谷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20世纪30年代一个炎热的夏季,也就是三门峡水库动工兴建24年前一个洪水肆虐的年份,安立森与黄委会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赶赴黄河中游干支流调查洪水痕迹,实测洪峰水位。   其实,在安立森之前,荷兰水利专家尼佐夫和英国水利专家柯德受国际联盟派遣,也曾来华考察,并提出过“在各大支流汇合处以下修水库”的设想。然而,奉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之命,安立森的勘察活动更显得对三门峡情有独钟。   安立森,曾在被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前慨叹自然的神奇,曾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被称作人、神、鬼三岛的巨岩前驻足长叹,曾仰望着这个被华夏儿女视作中华民族与命运搏斗象征的独特文化长河表达出他的难以理解。安立森不单单流连于三门峡奔腾咆啸的黄河水,他更意识到这段狭窄的河床和河床下坚固的花岗岩,可成为拦河大坝的基础。   从河南孟津溯流而上,经过八里胡同至陕县会兴镇,他不光是计算出了这次洪水流量为23000立方米每秒,而且正是这次查勘途中,他还写下一份题为《用拦洪水库控制黄河洪水的可能性》的英文报告。他的这份报告提出:“距陕州八英里有激流名曰三门,为一优良水库坝址,可以建设截留洪水流量的水库,为防洪及防沙之用”,他建议修建三门峡拦洪水库。他说,抬高水位50-70米,泄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这是一个令人心仪的工程。是他,安立森,首次把修建三门峡工程的认识公布于众。   一项宏伟的黄河枢纽工程,仿佛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开了头。   这在当时中国承袭传统筑堤防洪的氛围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清风。   此间,他还会同中国工程师多次到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写出《黄河口视察报告》、《黄河河口之现状》、《黄河流域土壤冲刷之制止》等数十篇治河论文。他还曾以工程处副总工程师的身份,在1936年参与主持了黄河董庄堵口。      一枚“中国五等彩玉水利勋章”,承载着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安立森的最高奖赏。这一非凡情形,也使来自大洋彼岸的这位中年人很感自豪。   然而,安立森并未真正认识黄河,当然他更不理解中国。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浪漫欢快的“三门峡小夜曲”,注定是他的一个遥远的梦。      “东洋鬼子”与开发黄河的“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