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创新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创新
常业安 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建立在他文体论上的重要文献理论。本文从作品反映生活、风骨、形象、声律四个方面讨论了刘勰创作论对他前人的创新。
关键词:《文心雕龙》 作品反映生活 风骨 形象 声律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middot;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这里讨论的是他的创作论。
刘勰的创作论,是贯彻他的“文之枢纽”、建立在他的文体论上的重要的文学理论。结合创作论,才看到他的《原道》、《征圣》、《宗经》为救当时文弊而作,既不是用儒学来写作,也不是学经书的语言。刘勰在创作论理上有四个问题是突出见解的:一个是作品反映生活问题,一个是风骨文题,一个是形象问题,一个是声律问题。
《文赋》里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个“万物”指景物。“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纷纭,承体言,指体式差别之多;挥霍,承物言,指物象变化之速。这个“物”指物象。刘勰在《神思》里称“神与物游”,这个“物”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景物。他又称“研阅以穷照”,这个“阅”指阅历,接触到生活,这就超过了《文赋》,但还不够明确。《明诗》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这就是《时序》里说的:“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个“应物斯感”的“物”,就是当时的时世,跟政治相关,诗人接触到“幽厉昏”而怒,“平王微”而哀。又称“建安之末,区宇方辑”,同时感叹“世极乱离,风哀俗怨”,既有辑区宇的壮概,又有风衰俗怨的感触,所以“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这里既接触到时世,又感触到风俗。那么刘勰讲诗人感触的物,就不限于景物、物象,而接触到时代、政治、风俗,接触到广阔的生活面??。结合时代、政治、风俗来论诗,特别推崇建安文学,这时他已感到文学跟时代、政冶、风俗的关系,有如“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这是他的文学理论超越于以前的文学理论的地方。
刘勰讲风格,比起曹丕和陆机来,讲得丰富全面而深入。因为各种风格都有两面:“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曲”(《总术》)。简约的风格,好的是精练,流弊是贫乏;繁丰的风格,好的是博赡,流弊的是芜杂;明晰的风格,好的是辨析,流弊是浅露;深隐的风格,好的是含蓄,流弊是怪诡。因此需要有一个总的要求,使各种风格发扬好的一面,而排除它的流弊。针对当时浮靡的文风,起到救弊作用的,他提出了“风骨”来。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当时的作品,像《雕虫论》所批评的:“繁华蕴藻”,“其兴浮,其志弱”。像《南齐书middot;文学传论》所指出的:“启心闲绎,托辞华旷”,“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诗品序》称“故大明、秦始中,文章,殆同书抄”。“于是庸音杂休,人各为容”,“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看这三家所指出的缺点:一是内容贫乏,追求辞藻,缺乏思想性。二是堆砌典故,形同抄书。这两种缺点,造成作品的兴浮志弱,虽巧绮而不得体要,虽有含蓄而不深刻,庸俗平钝。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成为“化感之本源”,缺乏“意气骏爽”,淡不上风。堆砌典故,浮文弱植,谈不上骨。提出风骨来,正是纠正当时文弊。强调“志气”,要有思想内容,有生命生气;强调“化感”,要能感动人,有教化作用;强调骨,要使作品能够站立起来。有了风骨,才能像鹰隼那样飞腾。讲风骨,还要“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风骨》)。要深通世情的变化,明白各种不同的文学体式,然后产生新意,用奇辞来表达,这样才能激动读者,起到化感作用。
用实践来检验,唐朝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陈子昂指出的文章道弊,正是刘勰等人所指出的当时的文弊。“彩丽竞繁”是追求辞藻,“兴寄都绝”是缺乏思想性,没有化感作用。他要用汉魏风骨来挽救,这正是刘勰提出风骨的用意。只是刘勰所处的时代,豪门世族正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浮靡的文风正是这种生活的反映。当时的文学,正在堕落到宫体诗的路上去。刘勰的地位低微,不可能挽救这种风气。直到陈子昂接着提出风骨来,才升一代诗风,起到了挽救文风的作用。这更显示刘勰提出风骨的正确,在文学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当时的论文,像萧统提出“综缉辞采”,“错比文华”;萧绎提出“至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