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论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许海丽
摘 要: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逸人格精神”。
关键词:隐逸 人格 隐逸人格精神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05-03
“隐逸”,是中国人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丽恬静。数千年来,不断有人从动乱、烦恼的人生中逃出,到竹林深山里寻求庇护和宁静,也不断有人寻求隐逸而不得,写出了或闲适或欢悦或痛苦或隐忍的诗篇。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诗、山水诗,到周作人、废名的“斋里吃茶”、“十年造桥”,再到汪曾祺清新隽永的风俗画般的故事……“隐逸”成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懈的精神追求。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从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到魏晋时期身居林泉,人格豪迈的“林泉之隐”,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和成熟。[1](113)现代作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隐居田园,过一种潇洒飘逸的隐士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却始终难舍隐逸的梦想。他们或身体力行地尝试隐居生活,或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浓郁的隐逸倾向,这使他们呈现出别样的人格和精神气质。笔者试着从“隐逸”的概念入手,解读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一、“隐逸”概念之辨
许慎《说文解字》曰:“隐,蔽也。”可知隐是指隐蔽、隐藏。《辞海》中对“隐”的解释也是:隐蔽、隐藏。《荀子bull;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引申为隐伏,归隐。《晋书bull;王嘉传》:“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2](1278)《新编学生辞海》对“隐”的解释为“藏而不露”。[3](1066)由此可知“隐”的最通常的意义即是“隐藏、隐居”。
对“逸”字解释较为详细的是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4](4090)他把逸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种情况。作名词解时,“逸”有三重含义:一是指感到轻松或安慰的状态,如“逸乐”;二是指完全摆脱使人疲劳、使人不安或烦恼的事情,思想或精神上的安宁状态,如“有劳有逸”;三是指隐士。李白诗“朝来果是沧州逸,酤酒提盘饭霜栗。”但作动词时却没有详解。
“逸”作动词解时的本义,应指“逃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用“兔善逃”来解释“逸”,感觉非常形象。从动物的善逃来喻示人的善逃,由人的善逃升华为人格精神的超绝不拘,这才是“逸”通常的意义。“逸气”、“逸品”、“逸格”、“逸趣”、“飘逸”、“野逸”等都是由“逸”派生出来的。
对“隐逸”二字的解释,也可以概括出两种意义。一是作为名词的意义,指隐士,逸民。《后汉书bull;岑彭传》称:“(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三国魏嵇康《嵇中散集》之《述志诗》之二称:“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二是作为动词的意义,指隐居,远遁。《汉书bull;何武传》称:“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基本没有溢出对“隐”“逸”单个字的解释。《新编学生辞海》对“隐居”的解释或者可以作为对“隐逸”说明的补充:躲到偏僻地方居住,或为失意,或为厌世,或为不满,或为沽名钓誉乃至求官。[3](1066)这些简单的文字大概地道出了古代隐逸的几点原因。
但事实上,“隐逸”二字所代表的文化传统远非这几条干巴巴的解释所能涵盖。在笔者看来,“隐逸”二字中,“隐”偏于形式,“逸”偏于内容。隐逸是有境界区分的。“隐”是初级阶段,是外在形式,是隐居行为的实施;“逸”是高级阶段,是隐居以后达到的闲适、率意的心理状态。因此,“隐”只是流于技术操作的层面,而“逸”却可以达到艺术审美的境界。古往今来,“隐”都是为了寻找一份神思飞扬、休养生息的“逸”。“逸”是目的,是本质,是一种放纵、超绝、飘逸、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是心灵的诗意栖息。为了达到“逸”,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隐”,“隐”和“逸”共同造就了中国灿烂而又独特的隐逸文化。
从“隐”到“逸”,是一个过程。历代文士隐遁的原因无非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由社会原因造成的隐逸,使隐逸有了苦涩之味;而个人在内心主动选择隐逸,则使隐逸有了闲适之味。无论是被动隐居还是主动隐居,隐遁后的文人都开始追求“逸”的境界,追求身心的适意、放达、洒脱。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品味使他们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二、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