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传承路径探析
摘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文化内涵;制作技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16;J632.1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g)02-074-04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民间传统工艺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并迅速衰退。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然而近年来,吹奏芦笙的人越来越少,同时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作为手工技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和云南省大关县的王杰锋作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本文以传承人莫厌学的故乡――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为研究个案,对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一、芦笙的濒危状况及原因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其中,丹江镇的排卡村是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芦笙制作世代相传。全寨80多户人家,有很多户人家会做芦笙。昌盛时,制作芦笙的家庭作坊达30多户。排卡芦笙因其规格齐全,做工精湛,形体光滑,玲珑精巧,颜色素雅,音质圆润,深受顾客的喜爱。自80年代以来,已生产上万支,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四川、云南等地,作为旅游馈赠佳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喜爱。而如今,排卡村的年轻人几乎走空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以前的30户人家中也只剩下六七户还在制作芦笙,芦笙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二是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三是芦笙流传区域内的村寨都比较贫困,生活所追,几乎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分散各地,少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芦笙制作技艺,芦笙制作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濒临危亡。四是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吹奏芦笙,芦笙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二、芦笙的传说及特征
芦笙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苗、侗、拉祜、彝等少数民族中,在苗族中最为盛行、最有代表性,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
芦笙,相传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就出现了。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早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苗族芦笙一般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一般装有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芦笙管有长短之分。小的仅十几厘米,大的可达三四米左右。芦笙管的数目多少不一,最常见的有六管、十管、十二管、十五管乃至十八管;芦笙的组成形式有独笙、姊妹笙、排笙三种。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三、芦笙的文化内涵
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节日庆典、婚丧、祭祀、宗教仪式中均有广泛的运用。芦笙承载着该民族的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了苗族文化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1 缅怀祖先,增强民族凝聚力
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欢乐的节日“母亲”的声音。作为苗族精神意识凝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湖南株洲市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3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3考试软件评测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docx VIP
- 机务基础维修执照考试资料系列 M11 .pdf VIP
-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防范制度、措施、报告制度.docx VIP
- 2025年湖南株洲市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3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docx VIP
-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1《维护秩序》优质教案.doc
- 冷链医疗器械培训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湖南株洲市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3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乾坤木业业务流程诊断.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