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乡间 满心欢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走乡间 满心欢喜   行走乡间,常常会遇见原生态的民俗表演,鼓乐之声总是高昂嘹亮,服饰色彩总是欢快明亮,因为这是将当地民间最质朴的悲喜浓缩之后的释放。   扮戏的都是熟悉的乡民,演出的内容也是乡间之事,所以演员和观众之间没有距离。演的人、看的人,都揣着满心的欢喜。   这喜气洋洋的乡情,让我们感觉回到了老家。      一桌抬阁一出戏      抬阁是天台特有的民间艺术,由四位精壮男子扛抬一个阁子式的抬柜而得名。台柜呈方形,底座是坚固的方形木架,台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四角各竖一根竹杆,饰以彩条,顶上覆以蓬盖,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四面饰有花卉虫鸟,后面两侧插竹竿,用彩绸扎成一个有顶盖的敞式亭阁。   台上的抬阁由一至数名五六岁至八九岁的俊童俊女扮演,远远望去,扮演者凌而立,甚为奇妙,有一种飘逸空灵的感觉。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台梗”的小铁条支撑的。这铁条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他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才算绝妙。古时抬阁以神话、传说、戏剧为题材,如《刘阮遇仙》、《济公》、《九龙造天台》、《梁祝》、《西厢》等;现代则加入了工农兵等人物,如“愚公移山”、“杨子荣”、“阿庆嫂”等。   一桌抬阁就是一出戏的精彩场面。四名壮汉抬着(为防止失重,底座还要压上磨盘、大石块。),前有彩旗开路,旁有彩托护卫,后有丝竹乐曲伴奏,一大群人簇拥而行,煞是热闹。特别是夜晚,在灯光照耀之下,一桌桌抬阁,就象一座座流动舞台,凌空而来,瓢然而至,走街串巷,迷人之极,招来了愈来愈多的观众品评指点,随队而行,道路为之堵塞。      优美动听莲子行      每逢重大的民间节日,会有两行少男少女边舞边唱,翩翩前进,这就是天台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莲子行”。   莲子行由16至20余名少女或少男组成,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所选的姑娘均须面容佼美,身材匀称,唱腔婉转。每列由一位“莲子行头”率领,选取心灵手巧、色艺最优者担任。莲子行头左手拿着缀有铜钱的音夹,右手拿着竹制的齿剑,刻有花纹,长约尺余,饰以花朵和流苏。其他人左手捏竹制檀板,右手捏铜钱音夹。演唱时,“行头”发音领唱,全队应和,配以铿锵作响的音夹。节奏须和行进的步伐相同,声情并茂,赏心悦目。   莲子行一般唱“十二月歌”,逐月唱下去,都是描写月令和吉祥祝福的内容,每月唱一段,每段以“荷花啷呀啊”结束,因为荷花就是“莲”,又是在行进中演出的,所以叫作“莲子行”。莲子行曲调优美动听,已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   莲子行流传于天台城关、白鹤、平桥、街头等地。远在清光绪年间即已相当盛行。天台莲子行的唱词分两种。一种是庙会期间在神庙前演唱的固定曲目,如平桥三义庙庙会的《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华容道》、《单刀赴会》等。其内容一股改编自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另一种是重大活动时沿街演唱的唱词,由莲子行头结合当时的情境随编随唱,见什么唱什么,行话称“憧”。沿街的每一片店铺,店铺中的每一种货物都是莲子行咏唱的对象,以咏唱的品种齐全,想象奇特、语句诙谐取胜。街头镇的莲子行属于后者。   天台莲子行是民间独特的融说、唱、演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双双对对打花鼓      “花鼓”是流行于左溪大村、二甲一带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起源时间不详,少说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打花鼓”不同于一般的击鼓娱乐。花鼓只是一种装饰性道具,斜背在左腰部,女演员右手拿一根长七、八十厘米又软又韧的细竹根作“鼓箸”,它的一端系上红绒线或红苏头。男演员手持云锣(“小钛锣”)。鼓、云锣只在唱完六句或十二句一段歌词后,做一个模拟性的敲击“造型”。演员在锣、鼓、钹、二胡、笛子的伴奏中,边唱边演边舞,多由15岁以下儿童扮演,少则一对,多则两双、三双。曲调通常借用江苏民歌《茉莉花》,或根据山歌改编,有《鲜花调》、《石榴花》、《采花》、《看姐》、《补缸》等十余种,内容多为农村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   建国前,花鼓队主要伴随“摇?L船鱼”等民间文艺形式在“取水”(过去人们为祈雨而进行的祭祀活动,民间叫“取水”。也叫“祈雨”。)等活动中凑热闹。其后,才逐渐成为别具一格、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春节时与舞狮子、舞龙一起活跃在村头巷尾,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船公船婆?L鱼船      所谓“?L(音duo,大的意思)鱼船”,是仿照水乡绍兴一带的“脚划船”,经过艺术加工而精制的纸质小船,全长约3.5米,两头尖,中间最宽处1米左右。船身由上好的杉木条和竹片做骨架,船舱里宝塔形,分上中下三层,裱糊上彩色纸,挂上各种装饰品。犹如古代官船,显得美观而精致。   “摇?L鱼船”形式一般由船公、船婆和扛船者组成的“三人摇”,也有仅由船公、船婆组成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