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路绿色一路景
出行
某晨正家中备课,陈曦来电话说,省上组织第二届抒写西部采风团,重走秦直道和陕北采风。拟邀我,问能不能去?
一直说何日约三五同道走一走秦直道呢。哪能不去呢?办好调课手续,走啊!
采风也好,旅游也罢,总给人一种新鲜,一种未知而即将面对的向往与冲动,好像新郎官即揭盖头的瞬间感受。虽说一周时间,匆匆来去,只是英语泛读式地接触人和事,车行得快也来不及感受蓝天白云山水草木,但接触面宽信息密集,且专题式带目的地出行。倘有感兴趣的地方,以后再单刀匹马直冲过去就是了。
初上车,像初入学初登讲台那样新鲜而敏感。熟识的师友结伴同游,还有共同兴趣的新伙伴。对即将见到的秦直道充满了种种想象,相关的历史图影又不时闪现与切换。一幕幕灵视的蒙太奇。
司马迁当年是走过秦直道的哟!
有时觉得自己幼稚如孩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奇,充满激情。说话走路都是快节奏,完全不像曾国藩所期待的说话迟钝些走路缓慢些那样成熟的劲儿。是教师形象的社会性期待把自己雕塑成这样了么?有时又觉得自己年龄相当悠久,数千年的图影历历在目,融化在血液中。脱落少时辈,结交皆老苍,那随处可见的千百年古树和历代堆积的残砖碎瓦好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的,令人怦然心动,虽是初面却是那么熟稔,有着称名忆旧容的追忆感。是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秦留直道,我辈复登临!
车行如飞心亦飞。
虽不能比作羁鸟返林池鱼归渊,但眼前真真切切感到一片辽阔。
黄土绿韵
沿秦直道采风,向北而去原想多荒漠苍凉,不料却是一路绿色一路景,遂有自然意象密集而应接不暇之叹。
驶出关中平原,丘陵曲线优雅,极富女性美的轮廓因绿意而生机勃勃。苹果树柿树随路都是果园格局。大片大片的小麦大麦如集团军般齐整,偶见的油菜喜眉眉齐刷刷斜倚而立,仿佛春深的孕妇满怀欣喜企盼美好境界的到来。淳化、旬邑、永寿无不如是。一眼望去,竟没有荒芜裸露之处。窗外绿枝绿叶,触目黄花红花,白云下鸟儿展翅飞翔。更有趣的是,关中道上洋槐树早已花落结荚,而在淳化、旬邑、永寿、富县等地则处于盛开阶段。正所谓:“平原五月槐结荚,北山槐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而在石门山,那高峭的枝桠嫩叶初透,在阳光下呈半透明的绿色,美不滋滋的清莹黄亮。这一现象也浓缩在富县一地之间,这里槐花如雪如瀑,隔路的那片槐林则回黄转绿,想是嫩枝才透春消息吧。奇妙!不知是海拔高差还是纬度的错位,也不至于咫尺之内添别趣吧。
进入富县境,令人惊异的夹道森林相迎送。我知道蛰居于羌村的诗圣曾设想过广厦千万间令古今动容,不知他在此地设想过千亩森森村外绕么?忆及当年,我在山中植树时,报告者说共产主义就是把环境建成美丽的花园。而我们植树,就是建设花园的初步!激动的我当时就想世界几大宗教的天堂不都是有水有岛有树有花有鸟么?陕北的窗花怎么也充满了这样的意象,那么多美丽的花,美丽的树,美丽的花与鸟,且用云彩来点缀?
在靖边宥洲湖畔,白云绕树影,湖水泊蓝天。遇一抱柴草的中年主妇,苗条,围裙长如裙裳。她的穿T恤牛仔的儿子,11岁吧,在家门前玩自行车,红衣绿裤的小女儿远在屋檐下盆中戏水。闲谈几句,她忙于给放学的俩孩子做饭。她说丈夫去深圳打工,她一个女人家,劳动一个年收六七千元够娘仨花就行了。说着笑笑,牙齿白白的,仿佛湖水荡漾在她心里,透亮而开阔。回看自家院落,白墙红瓦,玻璃映出日光湖光。一只白狗悠闲地卧在屋檐下。此情此景,倘王维再来,也仍会是即此羡闲逸而怅然吟式微吧。
进入榆林境。神木,随处可见柠条,灌木丛状,小小绿叶黄花,据说极耐旱。怪不得高速路边斜坡上到处打洞栽植此物呢。路边、沙丘间多杞柳。这里的文人们叫它塞上柳,这是榆林的典型风貌。低矮而粗壮的树身,十多枝条合拢而举,似将抵御风沙的形象定格在自身的生长过程中,在我的瞬间印象是这样。有的苗条鲜嫩是御沙的新秀,有的苍老龙钟是植树历史的见证。诗人霍竹山告诉我,清光绪年间靖边县令丁锡奎写《劝民植树俚语》,并以“谁剥树的皮,我剥谁的皮”来警戒,遂留下丁剥皮的名号,其实是很好的官。民国年间县长牛庆誉曾发动植树造林。1942年共产党县委书记惠中权更以俚语村言劝农而效果颇佳:“多植一棵树,多养一只羊,多打一升粮”、“家有三百柳,吃穿不发愁”云云。我便悟出植树种草的智慧不是某一时代某一人灵机一动的特产,而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是自远古一代一代传承、增益与碰撞而来的。遂想到了柳青,在自身不保多病之秋,仍以国内外世界种植格局为坐标,站在历史的高度建议在此黄土高坡上种草种树,全局性地改变这一块土地的经营方针。而今的秀美山川工程,更是历史高地上更大范围的智慧之举。于是采风者触目所及,便是绿草绿树,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