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越、柬、老华人再移民的民族认同
国际移民问题历来都与民族认同问题交织在一起,正如美国国际移民学家斯蒂芬?卡斯尔斯所说的:“移民问题成为社会关系和民族认同问题争论的关键。”近年来,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度支那三国)的华人再移民的民族认同也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所谓民族认同,徐迅教授等认为包含着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包含着文化与信念,文化成分又衍生出另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成分,即美国信念,在其著述中有时也将“美国信念”称为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柬、老的大量华人由于共同的原因,再移民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越、柬、老华人再移民不仅被国际舆论认为属于同一个移民群体,他们也自认为是一个整体,其民族认同的发展、变化,对于移民与民族认同问题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诠释。
一、越、柬、老华人再移民的形成及其面临的民族认同问题
1956年以后,南越吴庭艳政权强迫120万名华侨加入越南籍,但是,南越华侨几乎无人服从,尽管当局施以殴打、拘留等暴行,结果也只有不足1%的华侨加入越南籍。南越当局的行径激起了中国政府、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政府以及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翌年越南《人民报》社论指出这种行径“是一种独裁的、法西斯的和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动”。南越华侨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与其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不愿失去中国国籍、中国姓名和中华文化”。此后,虽然政局迭有变化,越、柬、老的华侨、华人还是坚持其民族认同。1976年越南重新登记国籍的时候,华侨、华人“十之八九填中国籍”,在其聚居的西贡―堤岸区,“登记中国籍的?钦?98%”。越南战争结束后,由于当局施行了一系列损害华侨、华人利益的政策,加上绝大多数华侨、华人不肯放弃自己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迫使越、柬、老的大量华侨、华人从海路、陆路外逃。据联合国难民事务署统计,从1975年至1985年2月,印支难民在渡海时遇难的至少有27万人,逃脱的仅527018人。曾对印支难民进行专项调查的法国人艾立克?维内博士指出:“80%的‘船民’受到海盗的劫掠,约有40%的人在旅途中丧生”;而从陆路逃难的,“经历了漫长的丛林冒险和战争威胁。有时候,10个逃难者中仅有一人能够平安抵达泰国”。至1987年6月底,逃难者中共有约40万人遇难,死亡率约为1/6。其悲惨遭遇和高死亡率在世界难民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署统计,至1985年9月,逃出的印支难民共151万人,其中越南难民为96万人,老挝难民为31万人,柬埔寨难民为24万人。至1986年12月,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接受印支难民约200万人,其中,美国接受807500人,加拿大接受125797人,法国接受114081人,澳大利亚接受108750人,英国接受20700人。国际红十字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印支难民中的华人共约91.5万人。此后,又有少量印支华人迁到他国,加之人口自然增长,至2003年越、柬、老的华侨、华人难民(下文简称华人再移民)总数约为150万―200万人。当时西方各国经济都不太景气,但是为了安置印支难民,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衣食住行、学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援助,确实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印支难民迫切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和学习所在国语言,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尽力而为。例如,法国定期发给救济金,并将巴黎13区等区域的闲置房供其居住;美国则在教育上大量投入,1975年至1976年,斥资1243万美元为难民儿童提供语言教育,从1977年开始向每个入学的难民儿童资助450美元,1979年拨款1200万美元资助各州用来教育难民儿童,1980年拨款500万美元帮助难民儿童学习英语等。同时,华人再移民也自强不息,事业有成。
华人再移民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在接受国受到厚待,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陆续获得接受国的公民身份。不过,他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作为民族国家的一员,他既要在政治共同体中表明自己的公民归属(政治认同),又要在民族共同体中表明自己的文化归属(文化认同)。”
二、华人再移民文化认同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争议
华人再移民几乎同时移入西方发达国家,有共同的移民原因和移民过程,大都已繁衍至第三、第四代,因而我们较有可能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其文化认同。
(一)华人再移民的中华文化认同及其不同的解读
文化认同主要指个人对某种反映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生感情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某种文化集团或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文化认同的要素是族群、语言、宗教、地域、历史与文化等。华人再移民仍然认同中华文化,主要表现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