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各位交通大学的学弟学妹.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位交通大学的学弟学妹

各位交通大学的学弟学妹, 当我写这封邮件的时候,相信你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也许如我们当时一样,有 很多的不安,很多的猜测。TU 的几位我们熟悉的老师即将前往上海,在他们的提议下,有 了这样一个交流,希望我们写的这一份小小的东西,可以帮助到你们。 去年交通大学船建学院一共有六位同学来到 TU DELFT 攻读硕士学位,其中三位就学于 Structure engineering,一位在 Hydraulic engineering,一位在 Water management,一位在 offshore engineering 。 学习在Delft 的问题,很多的体验我觉得可能会对大家比较有帮助,因此我们分别的介绍一 下自己的学习体会;生活上的体会,具体的生活问题,很多的细节都可以在谭立坤同学提供 的网址 的相关bbs上面找到,我们就不具体各条列举,请大家自行上去 找到Delft专区察看。我们提供一些,可是大多数的生活感受是需要大家到了Delft才能体会 到的,所以我们介绍的并不太多。 因为这份东西写得时候比较仓促,这是一份六个人分别写的“简单综合体”,我只是简单的 整理了一下。大概有很多不很清楚或者过于主观的东西,仅仅供大家在准备启程的时候,度 过想象即将在荷兰的那些闲暇时光。 祝大家在上海的最后几个月,过得愉快。 邵兰竹 12-04-2006 于 Delft 1 邵兰竹,l.shao@student.tudelft.nl Water management 我的专业共有三个方向,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城市给排水。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专业,由于交大并没有这个专业,开始的时候比较难以适应的问题是专业 的转向问题。在TU,本科生是可以和硕士生一起上课的,所以班上很多时候有很多荷兰的本 科生同学,他们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专业的了解比较好。所以会体会到很多东西自己并不会, 需要好好的学习,我想这也是所有选择了这个专业的你们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也不用太担心, 因为老师讲解的都很认真,也有很多的资料可以学习。但我认为如果你们中间有人选择了这 个专业,可以把国内的相关的饮用水,污水,排水的书带来几本,同济大学就有这个专业。 虽然我并没有带中文参考书,但是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我觉得是如果有中文书,大概会有 帮助。这仅仅是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二个问题大概是大家关心的语言问题。TU 的研究生教学是全英文的,而且荷兰的教授大 多数英文水平都很不错,同学们英语也没有问题,所以不用担心。但是我的专业有很多化学 的内容,例如氨,氯,氢氧化物,这些词汇的英文当时还是让我昏了一下,但很快也就适应 了。如果大家对自己的英文有自信,就不用担心了。但是荷兰的老师和同学相互之间还是用 荷兰语交流的……做好心理准备,学校里面很多信息也是荷兰文的…… 还有一些简单的介绍,我们系的课程和其他几个系不一样,实行的是一天上课的制度,也就 是说你选了一门课,不是一个星期上几次,而是从早上上到下午,比较消耗体力,大家请做 好准备。所有的和 civil engineering 有关的课程都在我们的学院楼上,很好找,大家也可以 自由的选择其他学院的课程。 这里的学习生活很愉快,非常的充实,也很有成就感,你会有很多机会做 presentation, 出去 Excursion ,和很多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体会到很多东西。 就这样,九月 Delft 见,请大家珍惜在上海的时光,好好享受国内的最后几个月生活。 2 崔海洋,cuioceanronei@ 专业:水利,具体方向:计算流体力学 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里学习要求基本功要扎实。这里与中国的教学安排不同,第一年全是上 课,到第二年的时候才开始选导师写论文。在这里,第一年的课程涉及本专业的方方面面, 先把知识面铺广。而每门课都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有的课程还要求做好多练习大 作业。记得在中国的时候,一个学期最多能选四十个学分,平均每天上七八节课,也没有感 觉到太大的压力。而在这里,每个学期选四五门课的话,就感觉有压力了。后来思考发现, 在中国安排了太多的非专业课,比如马哲,体育,形势与政策啥的,而这些课你上课的时候 是不需要动脑筋的。在这里,上的都是专业课,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周上五门高数一 样的课程将会是啥感觉。以前,期末考试很轻松,有的课程只需要考前突击个两三天,基本 就没啥问题,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同学的经验。在这里就不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