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表面活性剂有效去除ULSI衬底硅片表面吸附颗粒
第 23 卷第 4 期 电 子 器 件 V o l. 23,N o. 4
2000 年 12 月 Jou rnal of E lectron D evices D ec. , 2000
文章编号:(2000) 0429805
利用表面活性剂有效去除U L S I 衬底硅片表面吸附颗粒①
古海云 , 刘玉岭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0)
摘要: 利用表面活性剂特性, 通过改变硅片和颗粒表面 电势来改变硅片表面和颗粒间静电力极性,
有效地控制硅片表面颗粒吸附状态长期处于易清洗的物理吸附状态, 在微电子清洗技术上实现了重要突
破。
关键词: 硅片, 表面吸附, 颗粒,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中图分类法: TN 305. 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 生产中, 衬底硅片表面颗粒污染极大地降低了器件成品率,
UL S I
( )
并且, 随着特征尺寸的持续降低 2010 年将达到 0. 05 m , 导致电路缺陷的颗粒尺寸下限
值也相应更加苛刻。目前, 较先进的日本 SPEED. FAM 、美国M EM C 等公司, 采取抛光片抛
光后在颗粒形成化学键合吸附前, 迅速用双面刷片机刷洗, 获得了较洁净表面, 但存放时间
( ) ( )
短 必须在 2 h 内刷洗, 否则颗粒超标, 不合格 、设备价格昂贵 每台 30~ 40 万美元 、效率
( ) ( )
低 一片片依次刷洗, 每单位需多台 、易造成二损伤 返修率高 , 又有化学、键合吸附的存
在。因此, 颗粒去除问题已成为微电子技术主要攻关难题[ 1, 3 ]。本研究在综合半导体表面物理
化学和胶体化学关于表面吸附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性有效解决这个问
题。
2 实 验
实 验用硅片为 100 mm 包括 n ( 100) 和 p ( 111) 两种晶向: 实验用抛光机为美国
CYBEQ 3800 型; 硅片清洗方法为典型RCA 清洗, 洗后甩干; 实验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河
北工业大学 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颗粒检测设备为激光检测器 5000。
FA O L S
硅片经化学机械抛光后, 将硅片放入片盒内, 然后放入 活性剂溶液中存放, 一定
FA O
时间后正常清洗, 检测颗粒数, 与纯水中保存的硅片相对比。
3 结果与分析
( )
1 活性剂控制颗粒吸附效果实验:
来稿日期:
① 修改日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4 期 古海云、刘玉岭: 利用表面活性剂有效去除 衬底硅片表面吸附颗粒
UL S I 2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