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 抗体制药 第4、5、6节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和抗体工程
抗体研究进展3个阶段:
①1890年白喉抗毒素,多克隆抗体;
②1975年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
③1994年基因工程抗体;
一、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基本方法
⒈获取目的基因
⒉抗体库技术的载体
⒊淘筛
⒋表达与鉴定
二、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特点
⒈模拟天然全套抗体库
⒉避开了人工免疫和杂交瘤技术
⒊可获得高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表达
⒈原核细胞表达
⒉真核细胞表达
⒊转基因植物表达
⒋转基因动物表达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
一、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类试剂
⒈鉴定病原菌的抗体试剂
⑴常用诊断血清的品种和用途
①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②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③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
⑵诊断血清的制备步骤
①制备细菌抗原
②免疫动物和制备抗体血清
⑶诊断血清诊断方法
二、免疫标记技术用的抗体类试剂
⒈荧光抗体诊断试剂
⑴荧光抗体的制备
⑵免疫荧光测定方法
⒉免疫酶抗体诊断试剂
⑴免疫酶染色法用抗体诊断试剂
⑵酶免疫测定用抗体诊断试剂
①HBsAg酶标诊断试剂
②HBeAg酶标诊断试剂
③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酶标诊断试剂
④测定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
原的酶标抗体诊断试剂
⑤甲胎蛋白(AFP)酶标抗体诊
断试剂
⑥癌胚抗原(CEA)的酶标抗体
诊断试剂
⒊放射免疫用抗体诊断试剂
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的高度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建立的检测技术。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①氯胺-T法
②Iodogen氏法
抗原的测定有:
①夹心法
②间接法
③竟争法
常用标记抗体试剂有
①HBs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诊断试剂
②HBeAg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诊断试剂
③HAV抗原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诊断试剂
④AFP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诊断试剂
⑤CEA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诊断试剂
三、导向诊断药物
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肿瘤放射免疫显像
放射免疫显像优点:
①在体内确切肿瘤定位作用,准确性达90%,灵敏度达100%。
②在体内可检出0.5cm大小的病灶,并可检出肺脑的转移灶。
③小分子抗体易到达肿瘤部位,
可显著提高N/NT值。
④抗体在肿瘤部位可保留6~9日
⑤能观擦抗体在血中的半衰期和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放射免疫显像定位技术
将抗肿瘤单克隆抗体(Ab)与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在体外偶联成Ab-DTPA,再注入体内后,就能与体内组织相结合。由于抗体分子量大,需3天完成。3天后注入放射性核素In-113M(半衰期100m),因DTPA是重金属离子络合剂,所以In-113M可以结合到DTPA分子上,使肿瘤组织显像。这一过程在2小时内可完成。
建立预定位技术需解决3个问题:
①抗体在肿瘤组织滞留要7天以上。 ②Ab-DTPA偶联物比较稳定;
③内源性金属离子对DTPA的封闭
作用要小。
第六节 抗体治疗药物
以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药物,还不成熟。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治疗药物
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导向载体,标记操作简便用量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对肿瘤细胞杀伤较大。
二、抗癌药物偶联的抗体药物
⒈常用的抗癌药物
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等。以人血浆白蛋白作为中间载体,可明显提高每分子抗体所携带的MTX量,使体外细胞毒性体高二倍。
⒉抗体类药物逆转耐药性
肿瘤细胞对抗原药物可产生多药耐药性(MDR)。
MDR是由基因调控的,其编码蛋白称为P糖蛋白,其中P170是与肿瘤耐药相关的主要蛋白,由Mdr1基因编码,1280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70K。
认为P蛋白是ATP酶依赖性药泵,药物进入细胞后与P蛋白结合,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药物泵出胞外,使胞内药物蓄积减少,因而产生耐药性。
三、毒素偶联的抗体药物
⒈免疫毒素及其换代制品
在导向药物中,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称为免疫毒素。
第一代免疫毒素是包含有A、B链完整毒素和抗体的交联物,其中B链非特异性结合,使其仅在体外应用。
第二代免疫毒素是利用抗体或抗体片段与毒素的A链或与A链相似的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结合物。因避免了第一代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故能在体内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第三代免疫毒素重组免疫毒素用基因克隆方法改造毒素基因和小分子抗体基因重组表达。特异性好、稳定性强、渗透性佳、免疫源性低、可大量制备。
⒉免疫毒素的制备方法
⑴毒素的来源
细菌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