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舞蹈经典《黄河》乐舞综合研究.docVIP

20世纪舞蹈经典《黄河》乐舞综合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舞蹈经典《黄河》乐舞综合研究   摘 要:本文对被评选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黄河》(张羽军、姚勇创编于1988年),做出了音乐舞蹈形态的综合研究、艺术特征的理性分析、历史文化属性的宏观审视。全文由文本情况、文本解析、文本阐发3个部分组成。在“文本情况”中,作者从四个艺术层面上予以揭示;在“文本解析”中,作者针对音乐、舞蹈的艺术形态做出了深入的本体解析;在“文本阐发”中,作者对编导者运用“音乐创编法”的得失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在结论中作者指出:尽管舞蹈《黄河》对音乐编创法的运用还比较单纯、浅显。但它毕竟在我国“音乐编创法”这“万里长征”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关键词:《黄河》;乐舞综合;形态解析;20世纪舞蹈经典   中图分类号: J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07)04-      一、文本情况①      被誉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的大型舞蹈《黄河》,从艺术形态与本体角度上看,由以下4个层面构成。      第一个层面:   冼星海于1939年3月在延安创作完成的《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新音乐历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著名的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如火如荼、惊天动地的壮丽图景,是一部中国民族解放的音乐史诗。      第二个层面:   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等,于1969年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而成的钢琴协奏曲。1970年1月,由当时的中央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联合首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重新创作而成的。协奏曲将冼星海原作的基本音乐素材加以改编和缩写等,再以钢琴协奏曲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      第三个层面:   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于1976年录制的唱片音响,奥曼蒂指挥。“文革”末期的1976年,中国大地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阶段。被誉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费城交响乐团在指挥大师奥曼蒂的率领下踏上了古老的中国大地,根据双方的协议,乐团演奏了诞生于“文革”时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当时受到了热烈地欢迎。奥曼蒂版本的《黄河》与后来出现的国内其他版本相比较而言,更具有中国当时的时代气息(“高、快、硬、响”的时代特征),声音处理得较为刚硬、明亮,演奏迅疾、酣畅。20世纪80年代转化为激光唱片以后,发行(盗版)的数量激增。      第四个层面:   张羽军、姚勇于1988年根据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唱片创作的大型舞蹈《黄河》(编导在创作时将第三乐章《黄河怨》删除),首演演员:张羽军、李恒达、沈培艺,首演单位:北京舞蹈学院。??②   由于音乐自身具备的强大艺术震撼力,再加上编导者的艺术烘托,使得最终的舞蹈文本曾经获得过以下荣誉:1989年荣获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青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创作奖;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活动中荣获“经典作品奖”。   以下的研究,主要从第二、四层面上展开。      二、文本解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个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乐章。音乐创作组成员是根据以下文学构思的要求进行音乐创作的:“开始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刻划船工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的情景。钢琴以急骤的琶音掀起巨浪,引出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表现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音乐不断发展,推出了钢琴的”华彩“乐段,描绘黄河激浪汹涌澎湃,船工们冲过了激流险滩。这时奏出一段抒情曲调,表现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了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最后,钢琴用强烈的刮奏把音乐引回到紧张的搏斗中,乐曲在船工同惊涛骇浪搏斗的高潮中结束。” ??③   该乐章的音乐曲体结构,是一个具有回旋特点的非再现二部体。图示如下:      对该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国内音乐理论界也是见仁见智。戴嘉枋先生认为该乐章的曲体结构是“回旋曲式结构”;??⑦ 胡净波先生认为是“含有回旋性结构”??⑧ 。对此,本人认为不甚确切,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应该称之为:“具有回旋特征的非再现二部体”。因为:第一,通常情况下音乐主题应该是随着协奏曲的主奏乐器而进入的。在该乐章中,钢琴引入的主题正好是代表船夫形象的坚定、雄壮的旋律:“12 126 56 5”。因此,这一主题应该被看作是该乐章的A部,而不是B部。第二,被戴、胡二位先生看作是A部的音乐材料应该是该乐章的引子、尾声和连接,正是由于其在乐曲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得该乐章具有了回旋性特点。第三,该乐章的音乐展开手法实际上是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展开,由此形成了基本材料统一、艺术形象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