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教对玉器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综观整个玉器发展历史,可以说,道教为玉器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道教的“责生”、“责术”的用玉思想推动了玉器业的发展,然而对“玉”的迷信、对神仙世界的渴望发展到极至,就是直接吞服玉来企图延寿升仙,希望通过“葬玉”死后羽化成仙,这对玉器业的发展又产生过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总的来说道教对玉器的发展利大于弊。
[关键词]玉器 道教 促进 阻碍
道教对玉器发展的促进作用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英国皇家学者李约瑟先生说过:“道教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这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道教对我国玉器的发展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玉器功能的转变
魏晋六朝,儒家礼玉制度日渐衰落,而此时期,道教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道教的“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神。它以一种隐形文化的形态出现,使中国玉文化的传统虽处低潮而不至中断,其实质是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引起了玉文化功能的转化为玉能养生、玉能护身的思想。道教的用玉思想由于直接服务于贵生养生的世俗观念而得以发展,虽没有就此而形成中国玉文化的主流但对玉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推动玉器业发展
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相传,邱处机,道号长春,他不仅是道教的总领,而且是北京琢玉的始祖。玉器行业的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邱祖。现代玉器业仍认为邱处机是保护神,能保佑自己消灾致福。传说邱祖年轻时善相玉,有返瑕为瑜、点石成玉的本领,在琢玉工艺上也有大的改革。把琢玉赚来的钱,帮助贫苦人学会一种谋生技能,赠送必要的器物材料,使人通过勤奋劳动得以糊口养家。由于邱祖的提倡和扶植。北京才开始有了玉器行业。而白云观就成了邱祖传艺的讲习所。《善缘碑》是这样记述的:邱处机“概念幽州地瘠民困,乃以点石成玉之法。教市人习治玉之术”。邱处机还编了《水凳歌诀》传授琢玉知识。每年正月十五酃祖生日,玉器艺人都要到白云观去拜祖师爷。
3、道教用玉,使玉器永保神圣性
天堂是道教中玉皇大帝与众仙所居之处,它却被道家用琳琅满目的宝玉妆成。而且在这理想王国中随处可见。如《水经注?河水》:“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道教常常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种种仙话传说杂蹂起来构成道教本体的一部分,故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道教用玉器作为法器,如玉圭等以除噩辟邪。或用玉陪葬,以求人死后羽化成仙。这都使玉器永远站在神圣的祭坛上。
4、道教为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提供丰富的题材
艺术无疑是以心灵世界、宇宙万象作为再现的对象和目的。几千年来道教精练出许多优美的传说和典故,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玉器雕琢题材不断积累和筛选,各种被赋予道教教义的精美图案为玉器雕琢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吉星高照”、“十全图”、“八仙过海”、“代代寿仙”等等一系列道家对生活美好的祈望至今仍是玉雕的重要题材。在道教影响下器皿和饰物造型发生变化。如:受道教影响最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道教对玉器发展的不利因素
1、食玉
华夏的祖先黄帝也被人们美化为食玉的神仙。汉代以后道教将玉器神化到了顶峰。食玉风气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极点。最提倡食玉能成仙的是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他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至到魏晋时期更是被吃玉成仙的理论迷惑,吃玉成了一种社会时尚的追求,玉器发展产生断代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2、葬玉
道教在升仙夙愿生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又将希望寄托于死后,依托“玉”的通神之功,使死者的灵魂早日羽化成仙。直接以玉雕形式表现出来的“仙人骑玉马”、“仙人骑玉辟邪”等更为直观,其寓意也是祝愿死者升仙得道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让死者身上穿上玉衣,口里含着玉蝉,手里握着玉猪,甚至不惜用精雕细琢的玉器填充棺椁。让死者安卧在充满玉石的世界里。希望他们早日借助“玉”的神力步入摇曳多姿、奇谲瑰丽的神仙境界。“葬玉”虽然有助于我们根据玉器的出土了解历代玉文化的特点。但是历代,尤其是那些皇室显贵把大量的玉器精品深埋于地下,后代艺人无法观摩学习。一些珍贵的软玉在地下长期储存发生化学反映,遭到严重的破坏,这都阻碍了玉器的发展。
总之,道教对玉器的发展利大于弊,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方面,道教为玉器编造出种种神秘的传说,相信玉器的神奇力量。同时,道教的神偶或灵物及道教故事,是玉器设计的重要源泉之一,人们常佩之以做护身符。另一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