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再考辩
摘要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影响较大的命题,但司马迁的本意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作者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也不是在作品中抒发“愤懑”、“怨愤”之情。“发愤著书”说实际上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对其人生价值的思考。司马迁从历史人物身上看到,尽管他们本人遭受不幸、苦难和侮辱,但却无损于他们作品的价值。司马迁由此为他继续创作《史记》找到了价值依据。
关键词 司马迁 发愤著书 《史记》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影响较大的命题。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有类似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就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来源。
“发愤著书”不是司马迁的原话,乃是后人对司马迁上述两段文字所蕴含的事理的一种概括。但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这两段文字的一些理解,是有违司马迁的本意的。本文试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考辩。
一
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目前学术界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看法是认为司马迁揭示了“作者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样一条重要的创作规律:
司马迁认为,《周易》、《春秋》、《离骚》、《诗三百》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
在司马迁所举的事例中,从叙述用语看,“拘”、“厄”“放逐”、“失(明)”、“膑(脚)”、“迁”、“囚”等描述历史人物遭遇的动词,自然而清晰地昭示出他们的不幸,司马迁先说他们的不幸,再说他们的著作,的确很容易让人把他们的著作视为遭受不幸后奋发有为的结果。但实际上司马迁所举的事例并不都是这种情况。其中最明显的是“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两句。因为《吕览》的写作,恰恰是在吕不韦得宠专权之时,而不是在其获罪被贬之后。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说:“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苟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而韩非创作《孤愤》等著作,亦在其遭受不幸之前《老子韩非列传》中说:“秦王贝《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因此,用“作者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创作的动力”来概括司马迁这两段话的意思,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正如张少康先生所指出的,司马迁的这两段话“都写于《史记》基本完成之后,难道司马迁明明知道事实真相,故意要在这里说些与事实不符的话吗?这岂不是和他严格遵循实录原则的一贯写作态度矛盾了吗?”张先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人们之所以认为司马迁所说的是“作者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个意思,主要是由司马迁遭受宫刑很自然地想到他将痛苦和不幸转化为创作《史记》的动力。但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呢?
考察司马迁的生平,我们发现,他创作《史记》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之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广博,长期担任太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写成一部史书,司马迁自幼就受着家学的熏陶。10岁时,司马迁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先后师从当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孔安国,在学问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岁时,司马迁开始出游。外出游历使司马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对他以后创作《史记》有很大的帮助。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病死。他在临终前嘱托司马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