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沁州村里咂舌
在沁州遇见极致,那是村名的极致、村名里的故事的极致。
●不读沁州不知上善若水
●若水之村在沁州
村镇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凭吊历史是我们今天出游的理由。沁县村镇的名字,几乎都浓缩着沁州水城的人文历史,比如“故县镇”“古城村”等等。旅游所讲究的纵深层次,是说我们的心灵需要在“故”里走
1.带打油诗的兴文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你可能很熟悉这首打油诗,先有电视剧把它安在微服私访的清朝帝王身上,杂志和网上又有争论说这打油诗出自郑板桥、出自刘墉、出自张英,等等。无论出处怎样众说纷纭,但讲的都是圣贤如何以一首打油诗解开邻里地界纠纷的佳话。
1.带打油诗的兴文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你可能很熟悉这首打油诗,先有电视剧把它安在微服私访的清朝帝王身上,杂志和网上又有争论说这打 油诗出自郑板桥、出自刘墉、出自张英,等等。无论出处怎样众说纷纭,但讲的都是圣贤如何以一首打油诗解开邻里地界纠纷的佳话。
而我们听说,这打油诗真正的作者是山西沁县徐村人――清朝康熙年间刑部尚书兼保和殿大学士吴?_。并且,这打油诗的来龙去脉还被山西妇孺广为流传成地方典故,名字叫《三尺巷》。
说的是吴?_任右都御史时,家由徐村搬到县城南街西侧,修建的沁州式土房门不阔、墙不高,1697年即康熙三十六年吴?_升任刑部尚书,家人在官绅与亲友的撺掇下,想把与尚书身份不匹配、比照当地一般土财主都 显寒碜的院墙增高,新建的大门超过原地三尺。东巷人多势众的刘姓乡绅也就高把自家院墙向外扩出五尺。这 样一争,使街面缩水为窄巷,州县官吏既畏权又怕势,都当缩头乌龟。
与吴?_同窗共读的一个本家兄长,气愤刘家挑衅行为,就往京城捎去家书一封,实质上是封指望朝廷刑 律部尚书治罪刘乡绅的“控告信”,想出的是“通天大气”。这让刘家个个预感压顶。
不久,刑部尚书吴?_的信递到,吴家欢天喜地、聚众开读。不念便罢,念后在场所有肃然。原来那正是 上边说到的人生眼界、处事原则、世态哲理尽含其间的4句打油诗。
吴家品诗怒气、冤气顿消,刘家窃听后面带愧色。翌日,吴家把新建街厅拆除,临街院墙倒退5尺。刘家见后已成感动,拆掉扩墙并自动退后七尺立门。这样,邻街各家也都照吴、刘大户的样子自动让街,形成了一条 很宽阔的巷子,村里人就把这条通道叫“三尺巷”,沁县城也被誉为上党最有名的“阔街县城”。
现在,这“三尺巷”就在沁县公安局旁边,街名叫兴文街,地名叫铁炉院。让墙的地方还在,吴?_亲属 和刘乡绅发生争执的房子早已毁于文革期间。没有毁掉的是吴?_为人的口碑。
仿佛应了这“兴文”二字,在老街徜徉,尤值回味的是吴?_的家族教育。吴?_父亲吴道默是当时沁洲一带的著名教师,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可想而知。可以说,他凭借正统的耕读文化,步入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决 策层,在清初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官作用,也由此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然而,也正由 于这种耕读文化的影响,吴?_祖孙四辈虽都是进士,却个个能淡泊高官厚禄,以耕读为乐、人文为本。
比如,吴?_的孙子吴正,从小跟吴?_在京城生活,6岁学经文,秉烛读书达旦,从年少的举人到乾隆年间癸丑科进士,按部就班,谋得一官半职水到渠成,可他选择的不是仕途,而是以10年时间帮助地方完成了一部乾 隆版的《沁州志》。
吴?_一生廉洁公正,没追求官爵的世袭,却营造了清廉风气,爷爷辈简朴,孙子辈已经称得上是清贫了。
2 .有铜川书院的徐村
造化总是与自然山水的养育成正比的。
在县城西南2 0公里处,有座月岭山,如今的月岭山水库北岸,坐落的故县镇所辖的行政村就叫徐村。此 村始建年代失考,人说村名因有唐代徐茂公庙而得,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但有一个情况是事实:吴氏是这个距故县镇4公里的村庄中的名门望族,素有“科举世家”之誉。据不完全统计,从五世到十三世,吴氏中进士、举人、贡生、生员者近30人,官赐大学士、孝廉者各有3人,此外,良吏乡贤不胜枚举。更因吴氏七世孙吴?_,让徐村闻名三晋,是历史上的文化名村。
1717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故县镇、徐村等13社村民募捐,在徐村成立了铜川书院,由于吴?_的声名,又以其别名被称为“吴文端”书院。铜川书院在清代声名远播,13村村民子弟都享近水楼台之“月”,在 这里延续“四书”“五经”的朗朗读书声,目标是培养生员,参加科举。
到了1912年即民国元年,比之更古老的铜?L书院停办后,名望后起的铜川书院简直成了当年沁州的最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