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的方法比较互证PPT
第三节 比较互证
一、定义: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王宁,1936年出生于浙江海宁。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丛书20余种,主要专著有《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其老师陆宗达教授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讲座》、《汉字构形学导论》等。
不妨说,比较互证就是系统贯通。在传统训诂学上称为“参互比较”、“融会全书”、或“通合观之”,又可具体称为“以本书证本书” 或“以字考经,以经考字” ……是升华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传统之后形成的富有民族特点的科学方法。
——宋永培
二、比较互证的理论基础
1.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词义从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和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
例如:
(1) 经,《说文》:“经,织也。”,
横向运动;制约管理织物的宽度和长度;织机上的纵线相对固定→主干(与纬相对) →道路主干(沟渠南北为经,为主干,东西为分支)
→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
→常规→经常→经典(与“权”相对)
B时空的引申
○间:缝隙 →时间短暂(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边:旁边→“…时”。(少不得初十边,就有乡绅、同僚中相请。”
○处:处所→时间。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冯延巳《舞春风》:“燕燕巢时帘暮卷,莺莺啼处凤楼空。”
杨万里《儿啼索饭》:“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黄粱欲熟时。”
C动静的引申,古汉语中大量存在。
○跨→胯 ○绸→绸缪(缠绕,捆束 )
○鱼→渔; ○囚→囚犯 ○屏→摒
○天:头顶→削去额顶(《易》:“其人天且劓。”)
○客:寄也→客人 ○料:量也→估量谷物之工具。
○黑 →墨;○卑→婢
D.施受的引申
○“乞”有“讨、求”义,还有“施”义。
《汉书·朱买臣传》:“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以其夫钱另葬之。”
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乞予人。”
○其他如“受”与“授”、“奉”与“付”都是施受引申后分化的结果。
E.反正的引申,汉族有相反相成的理性认识。训诂中有相反为训的形式。《尔雅》郭璞注就发现了这种特殊训诂现象。训诂中的反训。
○乱,《说文》:“理丝也。”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论语》:“予有乱臣十人。”
○ “特”有“独特、无双、杰出”义,如《诗经》:“百夫之特”,同时又有“配偶、成双”义,如《诗经柏舟》:“髧dan彼两髦,实为我特”。
○“面”有“面向”、“背向”两义 .《广雅》“面,向也。”“偭,背也。”“偭缚”,将两手缚于背后。
○《说文》:“副,判也。”
《段注》:“副之,则一物为二,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训诂中如此者致多。”
○“丐”有“乞求”、“给予”两义。
《新唐书·杜甫传赞》:“它人不足, 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
○“逐”有“追赶”和“驱逐”二义。
《谏逐客书》,李白“误逐世间乐”
F.实虚的引申。词义引申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有些是词的应用范围扩大,外延增大而影响到内涵的缩小,有的是实词虚化。这种引申常使动词、形容词变为介词、连词、副词,或使名词变为代词。
○“及,逮也”,
引申为“达到某个处所”,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又有了“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如《左传》“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达到某种程度”,如《论语》“非尔所及也。”
。
试分析以下词义虚化的例子:
○顾,回头看
○和, 《说文》:“相应也。”
○并,《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连,说文》:“负车也。”。段注:“连即古文辇也。 ”
及
(二)状所引申
同一事物有多种性状,因为诸多性状同时在一个事物中出现而发生联系,便能互相引申。
A同状的引申(形状、性质、用途、特征相似而引申),
○划船之划与犁地之“铧”;
○渔人夹鱼的器物“荚”;夹箭的器物‘箝’;
○锷,《说文》:“刀剑刃也。”
鄂,颜师古:“鄂,垠也。”
崿,《集韵》:“崖也。”《说文》: “崖,高边也。”
○《尔雅》:“杜,赤棠。”
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徒读为赭。古者赭徒相近。……杜与徒声亦相近,故赤谓之徒,亦谓之杜。”
○荠菜、鲫鱼、柴、籽、子、觜、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