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该文档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个人权益,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人际交往的理论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学家 霍曼斯 二、用经济学概念解释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理论 1、社会行为?商品交换 2、多得奖赏→少付代价 1)报偿代价?心理估价 2)平衡→继续交往 不平衡→中止交往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0.简述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30.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1分),支配需要(1分),情感需要(1分);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主动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主动表示友好(1分) 期待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支配,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1分)。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类型 一、言语沟通 1、口语沟通 2、书面言语沟通 二、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 莫雷诺 二、基本步骤 1、发放测量问卷或访谈 2、分析处理结果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24 .人际沟通 24.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1分)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1分),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1分)。 2008年10月真题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3.非言语沟通 23.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2分),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1分)。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0.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 30.(1)相似性与互补性: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易于相互吸引;当双方角色不同时,互补能增强人际吸引的效应。 (2)个人品质:交往越深,个人内在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越大,热情、开朗、真诚等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近,交往机会多,彼此了解的人易成为知己,但关系紧张时,彼此的反应也越消极 2008年10月真题 四、论述题 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2分):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1分); 2、个人品质(1分):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1分) 3、接近性与熟悉性(2分):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容易成为知己(1分)。 全国2008年4月真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32.(1)相似性与互补性(2分):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 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1分);(2)个人品质(1分):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1分); (3)接近性与熟悉性(2分):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容易成为知己(1分)。 群体的定义 社会影响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3.社会助长: 2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从众 22.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0.从众与服从的概念,并指出两者的区别。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8.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28.(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1分); (2)去个体化(1分); (3)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现象(1分); (4)从众与服从(1分)。 【若有解释给1分。】 2003年10月真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52、53小题任选一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