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叙事”的道德误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底层叙事”的道德误区    在新世纪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中,描述底层状况和弱势群体的创作令人注目。这种被称为“底层叙事”的对象,主要包括贫困农民、进城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底层叙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其流行的道德审判却值得注意。从道德出发,容易导致以道德审判替代法律和权力的阐释,甚至严重遮蔽后者。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具有泛道德性质,道德主义既可以和权力话语联姻,也能和民间情怀同构。这也是底层叙事流行道德审判的主要原因。      二元对立的道德图景   先看底层叙事道德审判中的典型现象。众所周知,近年底层叙事最集中的描述对象是“农民工”。众多描述农民进城求生的小说,对农民工的人身权力、工作权力、社会福利保障和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力等,都予以了关注。但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描述,不仅程度不同的都掺杂着道德主义意识,甚至将道德审判置于绝对地位。很多农民工题材小说就展示了这样一幅道德图景:城市人势利、刻薄、无情、冷漠,农民工淳朴、善良、忠厚。有些农民工的精神扭曲,如违法、犯罪、以恶抗恶等,也是因为城市道德败坏的污染结果。由此,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道德冲突。而且往往影响甚至左右了农民工的生存权益。   陈应松的《太平狗》,在展示进城民工无奈与辛酸的悲惨命运方面,应该说具有标志性。作品中,农民程大种带着美好梦想和山里人的淳朴善良,背井离乡来到城里。可城市却处处陷阱,遇到的城市人也多是势利冷漠。不能否认程大种的不幸遭遇具有真实性,但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的二元对立,使这样优秀的作品也难免道德叙事的极端。而尤凤伟的《泥鳅》、孙惠芬的《民工》、邓一光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和荆永鸣的《北京候鸟》等诸多农民工小说,也都展示了城市道德的败坏及乡村道德的淳朴。特别是《泥鳅》,还将某些进城民工的道德沉沦归咎于城市道德。小说中的蔡毅江,就因为受到城市人的歧视而走上以恶抗恶的极端行为。蔡毅江强奸见死不救的女大夫,并且由一个农民工变成黑社会老大,几乎就是苏童《米》中的五龙形象的当代版。而描述农村女性的进城遭遇,城市道德的败坏更为突出。如李铁《城市里的一棵庄稼》中的乡村姑娘崔喜,满怀憧憬要嫁到城里去,进城后却发现城市人是那么的势利无情。王手《乡下姑娘李美凤》中的李美凤与崔喜一样,开始也对城市满怀憧憬,可这位乡下姑娘不仅被鞋厂老板玩弄,精神也受到严重侮辱。李美凤们的不幸遭遇,我们在《泥鳅》中同样能够看到: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陶凤、寇兰等,进城后本想靠辛勤劳动来生存,可最后都不得不付出出卖身体和精神折磨的代价。   也有底层叙事避免了道德对立。李肇正的《傻女香香》堪称代表:在农村姑娘香香和城市报纸编辑刘德民的交换性婚姻中,双方都出于各自利益。香香渴望成为体面的城市人,刘德民则贪恋香香年轻的肉体,都不讲婚姻道德。巴桥的《阿瑶》则不言道德问题,只是冷静叙述乡村姑娘阿瑶在城市的沦落经历,我们却能深切感受到阿瑶们的苦痛与无奈。   然而如上所述,更多底层叙事还是流行道德审判。如果只是个别或少数描述,那也无须奇怪。城市人中,确实有不少势利无情者,不少城市人也以城市优越感而歧视“乡下人”。但当城市与乡村的道德对抗成为普遍性的道德叙事时,其极端就值得注意。事实上道德审判已经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进城民工的很多无奈和不幸,都是因为城市的道德败坏所导致。      道德对抗的含混   将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二元对立的描述,无疑显示了底层叙事的某些普遍性的道德取向。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这种道德对抗隐含着一种意识:进城农民负载的乡村道德比城市道德美好,城市现代文明不及乡村古老文明。这种道德取向,无疑隐含着乡村本位意识和乡土文化的传统情怀,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确实有各自伦理取向,但很难绝对评判孰优孰劣,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都属于中华民族道德系统,它们之间有很多交汇和同构。比如很多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暴力行为,事实上就与城市并无关系。如全国震惊的山西黑砖窑中的罪恶,就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刘庆邦的《神木》和《红煤》曾描述了非法窑矿中的罪恶故事,山西黑砖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令人发指的暴行。不少进城农民的精神扭曲也不能怪罪城市,他们的精神变异在进城前已经发生,城市只不过充当了中介环境。如锦路中篇小说《弟弟》中,农村姑娘赵小拖悲惨愚昧的生命过程,虽然也和城市有关,根子却在乡村。正是乡村重男轻女的香火意识害了小拖。小拖在城市遭遇的苦难和犯罪(如拐骗何前英充当父亲传宗接代的工具),实际都与乡村道德相关。只要想想现实乡村中发生过那么多道德沉沦现象,就能知道城市和乡村的道德状况都是复杂的。   其二,混淆了个体与群体。作为长期形成的具有集体无意识的道德规范,确实有群体特征。即城市人会受到城市道德的影响,农民也会有乡村道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