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伯远帖》赏析   王??《伯远帖》,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典型的“告哀问疾”手札,原文为:   ??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领峤,不相瞻临。   按:王??(350-401),字元琳,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人),王洽长子。其《伯远帖》是透视东晋书法的珍贵书迹,作为现存东晋的唯一真迹,对研究“二王”体系书法有着极佳的借鉴意义,因此一直备受关注。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云:“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①我们对晋人的推崇由来已久,似乎已成了不二法门的学书之道。但晋人书法到底是何种面貌?《伯远帖》为我们“直逼晋室、书追‘二王’”提供了绝佳的途径。该帖行笔通畅精熟,格调俊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堪称魏晋书法的“活化石”。   《伯远帖》被公认为是王??的手迹,董其昌给予了高度评价:   晋人真迹惟“二王”尚有存者,然米南宫时大令已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况王??书,视大令不尤难觐耶!既幸予得见王??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   董氏称之为“尤物”,足见他对《伯远帖》的喜爱,其在《画禅室随笔》中把《伯远帖》的格调定义为:“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②长久以来,“二王”被奉为圭臬,但由于缺少真迹比对,于是“二王”笔法越来越被神秘化了,人们对晋人笔法的认知也愈发模糊。《伯远帖》是东晋传世唯一署名的真迹,真实地反映了晋人书法实况,对揭开当时用笔的曲直原委、客观看待“二王”笔法有重大意义。   当然,魏晋笔法的“模糊性”一方面因为书迹的稀缺状况,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人们对技法的“缄秘”态度。魏晋时期的书论很少谈及技法问题,这与该时期书法技巧的流传有家族性相关,技法的积累大都是通过个人的书法实践而获得的,所以对于自己所得的技法经验无比珍视,被视为秘笈不轻易授人。所以才会有蔡邕“笔法神授”之说,更有说笔法由崔瑗经钟、王传智永、张旭的传言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亦载:“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④钟繇向韦诞索求蔡邕笔法,苦求不得而“自??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的荒唐故事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⑤。同样,一直以来人们对《伯远帖》的研究也多受此种风气的影响,书家们要么缄口不言,要么像董其昌那样满口溢美之词而不见谈及具体问题,这种情况造成了古人对《伯远帖》技法研究上的空白,进一步把晋人笔法“神秘化”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此时期的主流执笔方式为“斜执笔”,对此沙孟海先生有过详述⑥。“斜执笔”即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执笔的方式,此种执笔的特点是灵活有余而纵向拉力不足,从《伯远帖》上来看的确如此,如“远”、“ 游”、“从”字最后一笔就有很强烈的横向表现意味,其他字诸如“顿”、“伯”、“以”、“不”、“?w”、“相”等字无不如此。拙于表现纵势线条的弊端使得当时书家不得不以短促的小点画代替长线,故“以点代线”是《伯远帖》的特点,也是那个时代书法语言的普遍特色。说得明白一点,即由于“斜执笔”拙于纵势却长于短小的横势点画的表现,所以魏晋时期的尺牍总体上有“将线点化”的特征。这可以说是扬长避短,有效地避免了“斜执笔”笔力较弱不宜作长线的弊端。所以,这个时期书法作品总体上点画简洁灵活似巧实拙,线条张力很强,意态丰富十分耐人寻味,这些特点在《伯远帖》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斜执笔”之法笔力不足,因此魏晋时期的书法以气取胜,后来五指执笔法盛行,字以力胜,这是我们学习晋人特别应该注意的一点。所以《伯远帖》是以气胜而非以力胜的一件难得的真实样本,笔者曾在故宫博物院目见《伯远帖》,深刻体会到了现在影印字帖传达给我们的错误信息。   此外,“斜执笔”虽然更易于书写横向点画,但这不是说《伯远帖》中没有纵向笔画。仔细观察其中的竖向笔画,我们发现王??在有意地避免“悬针”点画的出现,如“群”、“相”二字的竖画就采取了回锋蓄势的方法,有效规避了纵势过重带来的书写难度;对于有些不得不为的“悬针”笔画,这个时期并没有太多的书写经验,以至于“申”字最后一笔的中下部软弱无力,这也是《伯远帖》中出现的典型败笔,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实际上这恰恰真实反映了“斜执笔”的弊端。对于接下来“别”字的竖,王??就有意改变了策略,扬长避短把竖线横向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前面“出”字的中间一笔和后面“隔”字的最后一笔仍有明显的体现,这是时代使然。顺便说一下,魏晋时期笔法劣于纵势的特点造成了该时期横式作品的兴盛,以往人们认为是纸张的限制促成了横式作品在该时期的流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