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      程明铭先生在其《中国名砚》中说:“1994年,在安徽省歙县项村古墓中出土了长方形石砚,长12.2厘米,宽6厘米,厚1.7厘米,砚池呈如意形,但很深(1.5厘米)。砚堂磨成凹形,似猪食槽样,很粗糙。砚池与砚堂之间有两个小孔,砚额上也有两个小孔。……其慕志记载:‘永嘉元年十二月六日寅□□’……”(图1)。   这是一个重要信息,明确了歙砚的起源,更何况此砚在形制上也有重大突破。魏晋南北朝是砚台转型的关键和突变期。由于年代久远,这一时期的砚台遗存在集皇家之力而成的《西清砚谱》中也只能是云里雾里,令人不得知其原委。解放后,在文博系统的努力下基本理清了发展脉络,那时在南方出现了瓷砚,北方出现四足石砚。在金戈铁马的年代,小小的系绳便携歙砚是那时出现的一个亮点。      关于歙砚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据唐积在《歙州砚谱》中记载的内容:“婺源砚,在脚开元中(713~741年),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粗制成砚,温润火过端溪。……后数世,叶氏渚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斫为砚,山是山下始传。”据此推算,“山下始传”则在公元800年左右。歙砚作为御赐品,见于五代陶谷的《清异录》:“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宋歙砚楼的章放童先生所著《歙砚温故》一书中,引用史料与实物甚详,引用了有关文章和实物,例如安徽和县苦石楼画廊收藏的四足辟雍圆砚和他本人所藏的三足圆砚。   汉代黛板砚,也有人认为应该包包在歙砚内。程明铭先生鉴定过1956年安徽和县古墓出士的三足砚,认为是歙石所制。程先生是砚学专家和地质学家,此说自然专业。笔者也认为汉代黛板应包含歙砚在内。汉黛板的分布范围较广,用料也有地区性,原歙州许多地方石料的发墨性能是优于其他地区的。再回过头来说晋代便携歙砚,从程先生的书中我第一次知道这种形状较为特殊的便携砚的年代,笔者也收藏同类似之砚多枚,十分珍视。   开始收藏到这种砚时,我奇怪于它工艺的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一,有些地方加工细腻,如砚池;有些地方却很粗糙,如砚堂。等收藏到了带有砚片的便携砚(图2)后才发现,砚片亦为椭圆形,背面也很粗糙,将砚片合上时,由于两个毛糙面的接触,竟一点也不松动,和砚边一样平坦,在砚片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空腔,工艺相当高超!我不禁为古人的技艺吃惊。要知道,此砚比文献中所言的端砚要早约300年,比歙砚石的发现要早约400年!该砚在使用时,因砚池和砚堂池内有两个小孔相通,并离底部有一点距离,磨墨时可均衡墨汁。砚池内墨汁较深,笔可在砚池内蘸墨,砚面既可磨墨也可供掭笔。墨汁少时,可将砚稍作前倾,砚池又可得到补充。此砚当然可用绳子穿过两个小孔随手携带,在行旅中使用十分方便。甚至在天寒地冻之时,在砚片下注入热水,即可供片刻之用,类似一个微型暖砚。此砚形制虽小,然内涵颇丰。      便携砚的延续与变化      王代文、蔡鸿茹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华古砚》27页收录有唐凤字形歙砚,砚池和砚堂间有孔相通,储墨量也较多,52页所录宋眉纹枣心歙砚,砚堂能嵌入色泽青莹的对眉子各一片,能活动取下,且其石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和便携砚相比,砚片下没有空腔,也有些书中还有宋代箱式嵌石砚刊出,它们都和系绳便携砚略有区别。蔡鸿茹、胡中泰主编的《中国名砚鉴赏》一书185页刊登了一枚精巧的清船形歙砚,此砚有孔,可以绳系携带,这和晋 歙石便携砚属于一个体系。      下面将笔者收藏的较为典型的便携砚介绍如下:   宋歙石便携对砚(图3)。较大的砚片为纯黑色,其余材质均为银星密布的优质歙石,砚背显示出已使用了较长时间,一砚背勉强可见“砚瓦”二字,应为唐宋时物,均有绳系双孔和砚池双孔。石质黯黑润泽,制作精良,不禁令人浮想朕翩,难道宋时竟有夫妻旅行家?   宋歙石便携抄手观(图4)。宋砚造型,已无石片,底面抄手有系绳用双孔。图中另一枚观堂实心,有系绳川的双孔。其年代应陔比抄手砚要早些,因为砚堂呈椭圆凹形。   元至正四年(1344年)款便携砚(图5)。此砚双面,一面有墨迹,一面有朱痕。磨朱的一面类似唐代箕形砚池,边有二孔供穿绳之用。磨墨的一面砚堂平,右侧刻“至正四年”,“至”字被掩大半,勉强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