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窑火锻造文明记忆——玉堂古羌瓷窑群遗址探秘.docVIP

青瓷窑火锻造文明记忆——玉堂古羌瓷窑群遗址探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瓷窑火锻造文明记忆——玉堂古羌瓷窑群遗址探秘

青瓷窑火锻造文明记忆——玉堂古羌瓷窑群遗址探秘 刘大清 ? 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闻名天下,但该市玉堂镇赵公山下的凤歧村古羌瓷窑群遗址文化,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其实,早在千年前,古蜀国的先民们就已在这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陶瓷文化,制作出美轮美奂的陶瓷珍品,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这段历史亦愈来愈清晰。   玉堂古羌瓷窑群遗址属唐宋时期,遍布在都江堰玉堂镇凤歧村和中兴镇横山村一带。窑址的18座窑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称,占地约2.5平方公里,窑高10余米,窑底直径上百米,犹如一座小山丘。窑堆及周围的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窑炉灰、窑具、瓷片及陶瓷器皿。成都市和都江堰市文物部门于1977年和1983年曾两次试掘罗家、何家和马家三座窑包,清理出陶瓷器皿上千件,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仅青花瓷系列就有碗、盆、盘、碟、杯、壶、瓶、盒、盏、钵、灯、炉及纺轮、圆球、管饰、双耳罐、四分罐、提梁壶、座虎枕等22个种类,器皿上刻有反映北宋时代特色的“咸通”、“广明”、“淳熙”等字样。此外还出土了属于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北宋时期的“皇宋通宝”等钱币。   窑炉结构和器皿着色也很有创新和独到之处。炉内采用垫柱支撑、垫板承托、支钉间隔的双重敞烧法。窑形为斜坡式龙窑,由火堂、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窑场以散烧为主,装饰方法多为印花、划花和釉下彩。胎质以褐灰色为主,白土施表,釉为石灰釉。着色剂以铁青色调为主,依含铁量多少、火候不同而呈现出青、黄、黑、绿褐、本黄、茶黄等各式颜色。这种色调装饰和釉彩工艺,正好反映了唐宋时期陶瓷发展的特征,产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该窑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护之好,为国内外其他古瓷窑址少见。它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填补了四川及其西部无唐人陶瓷窑文物的空白,在中国“五大名窑”和“六大窑系”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它对研究唐宋时期的陶瓷发展,特别是在青瓷向其他颜色瓷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上,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丰富了蜀西盆地陶瓷文化的内涵,证明了成都平原曾是西南地区陶瓷业的中心。同时,窑址对研究四川陶瓷业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及川外地区当时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发展情况和汉、羌、藏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迁徙与演变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都江堰沿山一带有汉代崇义的“环山窑址”、南朝至唐代天马山的“六马槽窑址”、唐代大乐乡蒲村的“高碑堡窑址”、宋代金凤乡的“瓦岗坝窑址”,这些充分说明都江堰市以赵公山下的凤歧、横山羌瓷窑址为中心的古窑群,构筑了我国西部的“陶瓷之都”,成为成都陶瓷业发展的中心,反映了当时该地区陶瓷业的兴旺发达。玉堂古羌陶瓷窑址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块珍宝。经成都市文化局推荐,1985年8月,原灌县人民政府竖立了“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玉堂窑址”的保护志碑。2002年该窑址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地区的羌族先民以“水文化”和“火文化”著称,其中“火文化”就是以烧石灰、制陶瓷最为突出。其陶瓷经夏代原始青瓷石灰釉阶段(夏代都江堰羌市人最先发明和使用石灰,本地盛产釉料石英砂),至晋代青瓷工艺相当成熟,蜀中青瓷已名冠全国,宋代已发展有三彩光釉,并有如玉堂、中兴的大型窑群出现,供应全川及出口外销。   历史上川西地区的古羌民族曾多次南迁和向西拓展,故而开启了最早中外交往的大门。秦汉之前,都江堰生产的陶瓷、川芎、石磨,随蜀中的丝绸、茶叶一道,经南方多条“茶马古道”远运至中印半岛、南洋各地,南洋也建有蜀王蚕丛、鱼凫的造像和庙所。同时陶瓷产品还经缅甸至“身毒”(印度)这条通道转至阿拉伯、中亚,再转道进入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和西方之间,存在过文化上的交流。秦汉前,古西方人把古蜀国认作“羌人之国”china(羌那),“chi”读为“羌”,字母“n”再与“a”相拼即为“na”,是国家之意。所以,china就其本意是“羌人之国”。   此外,古代西方人把“羌人之国”china又称为“瓷”,历史上这种现象多有发生——古罗马人把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的意思。古代西方人以瓷产地的china(羌人之国)代替了“瓷”——把古蜀国生产的瓷品也称为“china”。说明古代西方人早在秦汉之前已经认识了“china”这个羌人蜀国,接触过青瓷摇篮、都江堰赵公山这个陶瓷之都的产品。   到唐宋时期,玉堂、中兴的陶瓷窑,由于有茂、汶、理山区外出做工的贫困羌民参与,他们与赵公山土著羌民一道施展出才艺,同时又汲取了中原各地技艺,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生产有所创新,优质陶瓷产品大都供应蜀地和对外出口。唐末战乱以来,中原至西域的丝绸之路中断,对外出口物资只能通过古已有之的“南方丝绸之路”,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