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姑苏小巷 百载书楼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姑苏小巷 百载书楼往事   解读苏州,最好走进它的小巷。   走进苏州小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   苏州的小巷,一条条寻常巷子,一座座旧居古宅,让人们追忆起往昔的人文荟萃。在小巷不起眼的墙门里,走出过多少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隔着早已长出鲜苔的黛瓦粉墙,随处都有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出现:金俊明、顾文彬、汪士钟、黄丕烈、沈秉成……他们给苏州带来了古籍字画,带来了诗篇文集,这些他们视作生命的典籍,如今却成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双林古巷居幽人 闲房春草时闭门      双林巷是一条名气很大的小巷。“双林”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苏州人的骄傲。就在这条巷30号有一所老宅,主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会俊明(图1、2),他的书楼是“春草闲房”,现任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清初徐崧编写的《百城烟水》有这样的记载:“春草闲房,在卧龙街西双林里,金孝章所构宅后书楼也。公高蹈不仕,拥书万卷,炉香茗碗,日与四方名贤暨二子上震、侃咏歌其中。”住在同一条巷里的隔壁邻居曲学大师吴梅曾经写道:“双林古巷居幽人,闲房春草时闭门。”   一个周日的下午,到双林巷寻访昔日的春草闲房。走进草堂,发觉种植的花草树木有些年份了,院子不大,但很雅致。整个建筑有三进院落,保存还算完整,青砖灰瓦,花格门窗,有雨打芭蕉的寂寞。春草闲房内院的草已很长,左边是厢房,窗有两扇,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缝隙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二门前的砖雕门楼精致古朴,门楣上的题字是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金侃和其父金俊明都是画家,同时又是以抄书闻名的藏书家。世称金侃“杜门钞书,校雠精审,宋元人名集秘本插架甚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矮屋数椽,藏书满椟,皆父子手抄书也。”父子俩的藏书早就很有名气,也是喜欢抄书一路。金侃对自己爱好藏书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余赋性最淡,一切世人所热中奔竞者举无所好,顾独好书。然家贫授徒以糊口,安得有余资买书,势不得从友人借抄,所谓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者矣。然亦用以耗壮心,送余年耳。非欲以矜博览夸收藏也。”   金侃的抄本和藏书散佚于康熙年间,传世金氏抄本极为少见,现在都是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可以说是国宝级的。记得他在一本书后的跋语中说:书抄完了,发现腊梅花开得正盛,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更为幽香。我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百年前的双林巷,看见一个清瘦而孤傲的老人,享受着他的一缕梅香。      万卷图书皆善本 一楼金石是精摹      历史上,苏州山塘街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但它毕竟是由诗人白居易建造的,因此同样也充满了人文气息。清代微商汪文琛父子就在山塘街殳家墙门建造了闻名中外的藏书楼“艺芸书舍”。该楼堂宇轩敞,树石肃森,堂中悬挂楹联一副:“种树类求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远睹飞檐画角,近闻古色古香,一时间艺芸书舍珍本善册荟萃,号称海内之最。   汪文琛崇儒重道,虽富甲一方,生平唯一嗜好便是附庸风雅广收图书,经过数年积累,藏书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汪士钟年轻时即好读书,曾遍读其父汪文琛所藏四部之书,以为均寻常习见之本,乃蓄志搜罗宋元旧刻及《四库》未收之书。清代同期大学者阮元曾赠汪士钟一联日:“万卷图书皆善本,一楼金石是精摹。”艺芸书舍收藏之富,由此可见。汪士钟又喜刻书,所摹刻宋本《孝经义疏》《仪礼单疏》《刘氏时说》《郡斋读书志》诸书,校对精审,举世珍若球璧。   汪士钟的藏书在咸丰年间尽数散出。《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艺芸书舍”条云:太平军至苏州,“合家离散,宋元本悉为邻家携去,汪氏子孙只知贾不知书”。200年后的今天,当微商的足迹远去,我们只能在山塘街殳家墙门这个小院子里寻觅艺芸书舍的那些遗迹,藉以神游山塘街曾经的繁华和淡淡的书香。      黄金散尽为收书 秘本时时出老屋      黄丕烈祖上本居福建莆田,从其曾祖起定居苏州。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绝意科场。嘉庆六年(1801年)才由举人提拔为直隶知县,但他不愿就任。后由其父出资,为他捐得六部主事一缺,但黄丕烈对做官没有兴趣,并未到任就回到了苏州,构筑书楼“士礼居”。   士礼居后门在?葭巷,前门在悬桥巷,旧址已成为工厂仓库。黄氏故居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依稀可辨的书楼旧屋仅存―正厅和东侧小院而已,因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知道这几间房子来头不小,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楼的旧址,因此没有拆除而一直保存到现在。   黄丕烈于书痴迷成癖,特别是遇宋版书,只要见到,必竭力以求。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中,南宋刻本《陶渊明集》和宋汤汉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是国宝级的图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黄丕烈买下《陶渊明集》,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以百两银子买下《陶靖节先生诗》,将两书放在一起,筑陶陶室以贮之。宋版书在明末清初已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