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歌剧在晚清的传播与接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国歌剧在晚清的传播与接受

法国歌剧在晚清的传播与接受 【专题名称】舞台艺术(音乐、舞蹈) 【专 题 号】J52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音乐研究》(京)2011年6期第48~65页 【英文标题】The Spread and Reception of French Opera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简介】满新颖,南京艺术学院。 ????18至19世纪的中法两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且文化差异性也很大,但这两个在音乐戏剧史上格外繁荣的东西方民族在一个半世纪的文化交往中,先是法兰西频频表现出对中国“先生”的种种好感与认同,后是对中国出现过种种排斥,再就是歌剧作为殖民时代的结果在中国文化系统中逐渐萌芽发育起来。戏曲和歌剧间形成的互动性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已构成当前两国文化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立了彼此进行跨文化认知的重要历史基础。作为现代化文化的舶来品和大国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歌剧的发展也受到了法国歌剧的深入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学界以往极少有人对法中歌剧交流的性质和状况进行系统性探究。笔者以为,除了应深入、细致地梳理法国歌剧在对华传播的路径之外,为全面判断法国歌剧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力,研究中还应认真回答以下六个不同层面的问题:(1)法国歌剧究竟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在多大的范围中并以怎样的面目进入了中国?(2)法国歌剧在哪些层面和形式上影响了中国歌剧?(3)法国歌剧究竟在何种层次上参与了中国歌剧文化的建构?(4)作为一国文化力的主要代表,这种国家文化究竟在中国观众心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5)在不同的时期,法国歌剧作为世界经典歌剧的内涵是否有所不同?(6)哪些要素构成了其对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法音乐戏剧交流的历史背景:后起之秀、自我意识 ????从文化角度说,法兰西民族不仅乐于也勇于“给予”他人,更“不怯于接受”外来精神。回溯法国艺术史可见,其文化上的每次振兴、每种艺术在形式上的突破都与接受外力有着密切联系,与汲取他者营养有着不解之缘。痛感不足,热望长进,这使法国文化上的自我更新力保持了数百年强势。 ????歌剧在佛罗伦萨诞生约半个世纪之后,一直挺着沙文主义高姿态的法国直到1645年才开始引进意大利歌剧。有保守倾向的法国人认为,歌剧有悖于本国悲剧精神的传统和思想,以为怪物。圣·埃弗勒蒙就曾说: ????如果你希望,我将告诉你什么是歌剧。这是一种诗歌和音乐的古怪结合,在其中诗人和作曲家互相采用对方的手法,在这种拼凑的作品中陷入困难……这是一个充斥着音乐、舞蹈、舞台机械和装饰的愚蠢的作品——一个有关愚蠢的华丽作品,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一个十足的伪君子。①事实恰恰相反,当时巴黎市民却不理会此等说辞,偏偏爱上了歌剧,法国古典悲剧(话剧)受到了严峻挑战:“悲剧戏剧被荒废了;而它是最高雅的艺术,最适合于提升人们的心灵。”②这个时期尽管也曾有本土音乐家打造歌剧欲与意大利歌剧抗衡,但收效颇微。法国人最终还是在佛罗伦萨人吕利(J.A.Lully,意名为Lulli,1632-1687)的调和下才实现了歌剧的法国化。 ????做人如唐璜似的吕利起先并不怎么爱歌剧,他钟爱芭蕾。等他当了皇家乐队总监后,在大戏剧家莫里哀(Molière,1621-1673)影响下,他那些对故乡歌剧的成见马上烟消云散。这个征服欲强而又颇具生意头脑的艺术家毕竟带有意大利人天生的戏剧潜质。他深谙法国人对现实做感官表现的渴望,懂得如何凸显法兰西人的自我意识。不仅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展开戏剧,而且也刻意地从文化消费观念上迎合法国人。作曲上,他不再用意大利式的旋律,也不用意大利式的歌剧构剧法,而是以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和拉辛(Jean Racine)那种典范的法国古典抒情悲剧作他写音乐戏剧的“酵母”。他增加了气息宽广、富丽堂皇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塞进了更能吸引巴黎人眼球的动作——芭蕾舞(实际上芭蕾舞也源自意大利,只不过早就被法国接受了)。但最为重要的是吕利的歌剧用法文演唱,其歌剧音乐注重展示法语的自然节奏和语调,强调把歌词作更精细的节奏处理。他强调歌剧的戏剧性,把意大利的歌剧形式和法国的宫廷芭蕾舞相调和,独创了一种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歌剧序曲“慢—快—慢”的三段式歌剧。这种节奏模式与法国人熟悉的母语整合在一起,把法国人秉性中的手舞足蹈天赋糅合在了一起,就非常能适应法国人的性格特点。对此,吕利一开始表现得还非常低调,对自己这种不折不扣的音乐戏剧,他并不特意地冠以歌剧“Opera”标榜,而是叫“Tragedie Lyrique”(抒情悲剧)。与其他人在歌剧上做法不同的一点还有,吕利严禁歌唱家们即兴性地加装饰音演唱。 ????经吕利整改和创造,法国人从此甘之如饴地接受了这种“古怪”艺术。但是,吕利带来的法国歌剧也存在着致命的弱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