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的苍凉风格成因初探
张爱玲的苍凉风格成因初探
【摘 要】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写尽人间苍凉,这苍凉里面充满了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蕴涵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复杂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她孤傲的性格,动乱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她荒凉的气质,刻骨而失败的爱情更把她推上了荒凉的顶峰。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家庭;时代;爱情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名奇女子,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沧桑感,“苍凉”、“悲凉”、“凄凉”等字眼是她经常使用的词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庭没落、个人不幸与国家危机不期而遇,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造就了张爱玲的苍凉审美,因此她的笔下总是有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一、家庭酝酿的苍凉之底
张爱玲的苍凉首先来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生于没落的宦官之家的张爱玲没有赶上家族的煊赫,这个虚浮的时代只留给她一个枯槁的背影。而父母离异之后,父亲的暴虐和母亲的冷漠让她变得早熟而孤独。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沾满封建旧习气而又脾气暴戾的人。父亲的房间里永远都是下午,在那儿坐久了便觉得会沉下去,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张爱玲在他那里感受到的封建家长的专断、虐待远远多于父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父爱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茉莉香片》展示了一个人性扭曲,畸形变态的富家子弟聂传庆的心理历程,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否定了父亲的伟大。《多少恨》中虞老先生抛妻弃女,而当女儿经过多年的苦苦挣扎,就要获得幸福生活的时候,虞老先生又找上门来,苦苦的纠缠着女儿。
在童年时期,张爱玲的母亲就抛弃了她。因此,张爱玲小说中基本没有歌颂母亲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示出母亲冷漠、自私、残暴的性情。《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人性丑恶的直接表现者,变态得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花凋》中的郑母,怕暴露了自己的私房钱而放任女儿病死。《半生缘》中曼祯的母亲在曼祯被姐姐姐夫奸淫囚禁后,拿着暴发户女婿女儿的钱,甚至临走都没有想要去看下曼祯。在散文《谈跳舞》里直接表达了她对母爱的厌烦:“母爱这位大的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陈词滥调。有些感情,如果把它戏剧化,就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两处关于母亲的叙述,让读者尤为伤感:一是在母亲家住了段时间后觉得“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还有一处是她觉得触碰到母亲手的那一刻,有种生疏的刺激。
张爱玲在这种昏暗压抑的家庭里孤独地成长起来,她时刻感到无处可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抵触和畏惧。在散文《我的天才梦》中,她说:“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很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同于一个废物。”她在叙述时用冷冷的笔触直击读者的灵魂,而自己却像是置身于茫茫苍生之外,冷眼旁观,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虚伪、势力和扭曲的。
二、时代构建的苍凉之行
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的时代。张爱玲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更让她感受到世事无常,加深了她的人生虚无荒凉感。一九四三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上海当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这种严峻、生死存亡之秋的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之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某一个阶层集体蜕变和没落的时代,她满眼看见的都是梦魇一样的生活,战争给了她末世感和紧迫感。
张爱玲对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她眼光超前,预见性地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正是她这种超前的心态,使她抓住了上海沦陷时期这个机遇。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写道:“我扳着手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苍凉作为张爱玲作品中的底色,总是有种雪后天空的灰蒙,那是一种沉寂下去却仍不乏活力的苍凉。“她醉心于在古典的梦魔般的氛围中构筑她的传奇世界,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细致地描绘沪港洋场社会中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们的人生梦魔。一个又一个的苍凉故事在她完美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艳丽的意象中被不断地演绎。”她总是着力于揭示心灵与肉体、感情与欲望之间的巨大冲突,这使得她的作品有着强大的张力,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
三、爱情造就的苍凉之巅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他们的相爱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