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高分子合金界面.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学]高分子合金界面

Belton-Evans 方程[1,2]适用于描述聚氧化乙烯和聚氧化丙烯的共混物以及聚氧化丙烯和聚表氯醇的共混物的表面张力。 [1] J. W. Bolton, M. G. Evans, Trans. Faraday Soc., 1945, 41, 1 [2] R. S. Hansen, L. Sogor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72, 40, 424 (3)嵌段共聚物的表面张力 嵌段共聚物与共混物相似,有明显的表面过剩行为,过剩程度与链段的聚合度密切相关,链段的聚合度越大表面过剩程度越大。 对于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的嵌段共聚物,在氧化丙烯段的聚合度达到56时,其含量为20%左右时共聚物的表面张力就已经接近纯聚氧化丙烯[1]。 对于聚醚(A段,高表面能)和聚二甲基硅氧烷(B段,低表面能)的ABA型嵌段共聚物,在B段的聚合度达到20时就足以使共聚物的表面张力降至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水平[1]。 [1] A. K. Rastogi and L. E. St. Pierre,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69, 31, 168 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的嵌段共聚物的表面张力:(a)Xn=16 (b)Xn=30 (b)Xn=56 Xn为氧化丙烯段的聚合度 (4)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有时为了改善聚合物的表面性质如润湿性、摩擦性等,经常要向聚合物中添加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如向聚乙烯中加入脂肪酸,向PMMA和PVC中加入少量氟碳化合物,向PC、PS中加入少量的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等。 向聚合物中加入具有低表面张力的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表面活性,降低表面张力。所加入的化合物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差,效果越明显。 与少量低表面张力的聚合物共混也可以显著降低被改性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例如向PS中加入0.05%的苯乙烯和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可以使PS的表面张力(200℃ )由27.7dyn/cm降至14.7dyn/cm,嵌段共聚物的添加量达到5%时PS的表面张力浆至11.9dyn/cm接近二甲基硅氧烷均聚物的11.2dyn/cm。 值得注意的是向聚合物中加入具有低表面张力的组分时,添加剂会向表面迁移,迁移速度受扩散控制,这种迁移会使体系的表面张力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且满足下式: 六、表面张力的估算方法 (1)溶度参数法 小分子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溶度参数有下述关系: 这个方程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具体参考文献[1]。 这个方程可以用于聚合物,但式中的体积要重新定义,应定义为相互作用单元的mole 体积,即: [1] P. Becher,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72, 38, 291 对于不同的聚合物Mi的值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取平均值46.8,则上式变为: S. Wu的结果: V重复单元的mole 体积 q重复单元的原子数目 V/q average molar atomic volume (2)等张比容法 将MacLeod-Sudgen的等张比容方程应用于聚合物体系,得: 用这一方程在20~200 ℃的范围内可以计算出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的结果。 0.8 1.2(3.2) 0(0.3) 4.5(6.9) 1.1(2.3) 4.2 29.0 28.5 28.9 26.0 24.8 22.4 32.4 30.9 32.0 28.6 27.7 25.0 44.2 37.5 41.1 38.1 38.8 35.3 29.8 29.2 28.9 21.7 25.9 26.5 33.2 32.1 32.0 24.1 28.6 28.8 43.6 40.7 41.4 31.2 36.5 35.7 Polychloroprene Polystyrene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n-butyl methacrylate) Poly(vinyl acetate) Polyethylene,linear 180 ℃ 140 ℃ 20 ℃ 180 ℃ 140 ℃ 20 ℃ Parachor calculated Measured Max. diff. Surface tension(dyn/cm) Polymer 此外还有对应状态法(corresponding stat method)和自由体积理论可以用来估算聚合物的表面张力[1~4]。 [1] I.Prigogine “The Molec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