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天下午,六年级某班学生在刚接手的班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打扫卫生。劳动才开始了一会儿,学生小丁和小辉不知为了什么事打起架来了,且越打越猛,双方的脸上都抠出了几道血印。班主任疾跑过来大喝了几声,他俩才住手。 王老师早听说该班很乱,一接班就打算来个“上任三把火”,只是暂时未找到时机。今天第一次劳动就有人胆敢打架,他不禁火冒三丈,决意拿二人“开刀”——先烧“一把火”,来个“杀鸡儆猴”。 他要大家停止劳动,立即进教室开会、整风。会一开始,他将打架者叫上台去“亮相”,小辉大摇大摆地走上去了,这还算好。可小丁“有令不行”,坐着不动。王老师更火了,遂动手去拖,小丁双手紧紧抓住课桌执意“抗争”…… 结果,劳动任务未完成,整风会未开成,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肯上台去,而这位王老师也下不了台…… 思考:王老师的工作为什么会失败? 面对一个“乱班”,该老师以为借“上任三把火”就能“烧”好,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势必操之过急,欲速不达。 面对一个新班,一个“乱班”,对其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等不作全面的了解,对打架的起因和责任的轻重不作调查分析,情况不明,开会整风,各打五十,堵而不疏,势必适得其反,陷入困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各种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学科性质: (1)它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它也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发展历史: 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a.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b. 俄国 卡普杰列夫 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c.美国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a. 房东岳 1908年 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b.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 2、实验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与小学教育心理学 教师的成长 美国 伯利纳提出 教师成长的五阶段理论 新教师 熟练新教师 胜任型教师 业务精干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专家水平的知识,教学技能完全自动化。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更多的策略和技巧,他们比新教师能更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二,高效。 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观察教学情境和处理事情都是非理性的。 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更能够创造解决问题的新颖和恰当的方法。 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情景因素 系统过程 教师成长的途径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型教学 教学决策训练 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比较 课时计划 课堂教学过程 课后教学评价 教师的期望差异与教学 1、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其期望所采取的相应行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结果,包括自我应验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 2、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点 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