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3.《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废名的作品。 4.《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矛盾的激化,是由于他与汪派政客杜竹斋联合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引起的。 5.屠维岳和莫干丞是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是作品中吴荪甫手下的两员干将。 6.《边城》的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7.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一个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 的故事。写得传神的人物是 福海 。 8.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9.“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这句出自哪篇小说《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第一句。 10.《倾城之恋》写的是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婚恋故事。 11.《李有才》中的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二、名词解释(任选2题) 1.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和新创办的《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月刊。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等著名作家成为该会会员,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它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他们的共同态度是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游戏文学,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2.新感觉派: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该派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是施蛰存,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等。此外,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也是该派有影响的作品。 3.东北作家群:三十年代著名的准文学流派。形成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骆宾基等陆续流亡到关内的东北籍青年作家组成。其作品主要描写处在民族危难之中的东北地区的生活和抗日斗争。其代表作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为发展第二期的文学增添了新的因素,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即将到来。 三、简答题(选择做3题) 1.简述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的分析。 在九十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是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在酒楼上》这部作品的。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小说中叙事者“我”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事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视点和立场,传统文学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酒楼上》表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势力的强大,从而总结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历史教训。   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在重写文学史的新的视域下,借鉴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细读的方法,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中。在小说中,大量的篇幅是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他千里迢迢回故乡为三岁上死掉的小弟弟迁坟的故事;一个是他为当年邻居的女孩子顺姑送剪绒花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吕纬甫讲得非常详细,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篇幅。为什么鲁迅要花大力气不厌其烦地讲这两个故事呢?从启蒙主义的立场着眼,写这两件事是为了表现吕纬甫的“颓唐消沉”,“随波逐流”地做一些“无聊的事”。然而当我们暂时忘掉叙事者潜在的审视的目光,只是关注吕纬甫讲述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的情绪。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认为,吕纬甫所做的两件事可能就是鲁迅真正激赏的带有鲜明鲁迅特征的事情,从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光芒。如掘坟的事情,在鲁迅看来,“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坟里沉埋的是生命的记忆,而掘坟的行为则象征着对已逝生命的追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