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调查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调查研究 摘要:左权盲人宣传队,是山西省晋中地区里一支特殊的队伍。从1938年成立至今,盲艺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涌现了一批批盲人艺术家,他们独特的演唱风格不仅受到了太行山人民的欢迎,而且还被著名音乐家田青称之为“活着的阿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以喜闻乐见的民歌小调说唱形式,编演的各种民间故事题材,以及塑造人物的形象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本文一方面是从左权盲人宣传队的发展历史和成名之路做调查,另一方面也从盲人宣传队们演唱的开花调、说书调、三弦调曲目记录的基础上,对其有新的认知。 关键词:左权盲人宣传队;历史;曲目;演唱风格 山西民间盲人音乐家是古代盲人音乐家生命的延续,他们传承的音乐可以说是古代盲人音乐的活化石。左权盲人宣传队成立于1938年,1938年之前,这里的盲艺人以算卦、沿村卖唱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抗日、宣传新中国各项政策的最重要、最活跃的文艺使者,因此得名。2003年8月,被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无意间听到,他被左权盲艺人的歌声打动。接着便策划了2003年10月10日到15日的左权盲人宣传队北京巡演。此后,左权盲艺人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田青的精彩主持,使当时还很少说到的学术词汇“原生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陆续进入公众视野。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他们虽然什么都看不见,却以一样的曲调,用悲凉、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渴望光明、感恩世界!正是这首《谁说桃花红谁说杏花白》给优美的开花调以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色,而艺人们演唱的歌曲也成了开花调中最优秀的部分。感动了太行山,感动了漳河水,感动了中国跟他们一样苦命的盲人们,他们把左权开花调演绎的更具有艺术魅力。 左权盲人宣传队的历史 (一)发展历史 1938年,在革命基础较好的辽县、武乡、襄桓三县,率先组织起了“盲人宣传队”,协助抗日政府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殉国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盲艺人是靠太行山庇护的,太行山以自己独特的物产养育着自己的子民,他们的子民又养育着一个特殊的群体——盲艺人。盲艺人用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演绎着民族历史,诉说着百姓苦难,占卜人生来程,祈福保平安。以演唱占卜的形式为抗战工作,是太行山抗日群众组织里一支特殊的队伍。一开始,宣传队只有3人,到1940年发展到11人,1943年发展到35人,分4个小队活动。那时主要演唱红色革命歌曲《逃难》、《大烟袋八路军日本鬼不一样》、《红都炮台》、《左权将军》、《拥护八路军》、《太行民兵》、他们除了传播现成的抗日歌曲外,也自编自唱,自编自说。如《吴三桂引清兵自遭杀身大祸》、《八月十五杀鞑子》、《义和团杀洋人》等曲目。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宣传队有盲艺人38人,分五个小队在左权县全境巡回演出。同时还远渉阳泉、榆次、祁县、文水、太原、清徐。 1955年,人民政府为盲人宣传队中工作时间长、在战争年代做出较大贡献的18位盲艺人办了商品粮手续,使其老有所养。 1984年夏,在县政府为使琴书表演艺术后继有人的关怀下,盲人宣传队曾吸收明目女青年数人。 1987年,晋中音乐家协会为盲人宣传队的传统保留曲目《王贵与李香香》、《梁祝姻缘》、《三女婿拜寿》录音存挡。 1989年,晋中电视台为盲人宣传队摄制专题片,并在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0年底,盲人宣传队入住原左权县大操场戏台改建的固定活动场所。其负责人为王玉忠、程玉文。 早在太行山上对盲艺人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同情和尊重,一些老年人不让年轻人叫他们“瞎子”,而是管盲艺人叫“先生”;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就是讨饭的,到了门上拉起胡琴,弹起三弦,不仅不给饭吃,还轰走。因为盲艺人们为抗日政府出了力,在政府管辖的村子里,盲艺人们就可以吃到饭,不再受歧视。尤其有了农会以后面对他们的帮助就更多了。 “梁柱柱那个花开,撑起一间间房,下辈子好歹睁开眼,把这恩报偿;太行山那个开花,走也走不到头,下辈子好歹睁开眼,看看这圪梁梁。”在左权县殷家庄,盲人歌者们以一曲《上辈子,下辈子》拉开演出的序幕,歌声优美凄凉,唱腔纯正浑厚,赢得人们的喝彩,也触动很多人流下眼泪。在当地,能够如此纯正演唱“小花调”的人已不多见,这使这些盲人歌者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70多年过去了,先后加盟这个队伍的有近百人。时代在变,曲目在变,但是不变的是他们演唱的场所——永远的太行山,他们的歌的永远不变的开花调。 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说:“从他们唱的第一声起,久未被震撼而忽然被打动,在我们民间还有这样的歌声,我们的爷爷奶奶曾经传过的歌,在我们城市里听不到了,但在偏远的农村它仍然在一代代传唱,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祖先声音的根脉。”这种感动

文档评论(0)

飞花落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