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语文教学诗意栖居的研究述评
关于语文教学诗意栖居的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上上下下都在谈观念更新,课程更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如人意。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鉴于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的灌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诗意 栖居
序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德]? ? 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正是我们实践新课标的肇始吗?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努力着,我们求索着,我们渴盼着,我们感悟着——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参与我们的讨论,走进诗意语文,分享诗意人生……
一、语文教学的诗意栖居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章回小说,无诗不足以成体,散文随笔无诗不足以传神。喜幛、挽联、墓志铭以至奏折文书都有诗体或诗句。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 雅俗共赏, “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诗濡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正是?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语文教育只有“面包”没有“水仙花”的结果是:“少女情怀都是分”!? 李吉林曾在一篇教育散文中写道:“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是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守,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①许多中国教师都知道,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有一本《教育诗》风靡于世。它所焕发出的思想魅力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内在于诗的。而当李吉林也用“诗”来意指教育时,她考虑的似乎主要不是教育念的诗性(文学)表达,而是对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诗化境界的追求。“语文教学诗意化”正是这样一种“诗化”的教育,它最高的关注指向儿童生命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模式。②
①李吉林:《是教师,也是诗人》第259页。
②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第三页。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 什么是诗意呢?先看诗是什么。美国文艺理论家布斯在其《小说修辞学》中有这样一个对话:“鲍斯韦尔:那么,先生,诗到底是什么呢?约翰逊:啊,先生,说诗不是什么要容易得多。我们知道光是什么,但是要真正说清楚光是什么,却很不容易。”说“诗”是什么都不容易,要说清“诗意”是什么就更不容易了。“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是谈天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雨雪,能饮一杯无。”不是一封短简或便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并不是老翁在雪野中独自垂钓。意蕴,用德国诗人歌德的话说,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在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这些在具体的作品里都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诗意的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