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袁行霈复习笔记5明清
明代文学的分期和各期概括情况
元明至中叶,中古最后一段
时代背景:明代中期,历史潮流上整个农业文明向着工商文明迅速转变,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从内在精神到审美形式,转变色彩鲜明。
元明之际 社会动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有阳刚之美有忧患意识,文学作品繁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
明初 经济复苏,钳制思想。文学创作贵族化、御用化。“台阁体”、神仙剧。
明代中叶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者腐朽,心学流行。文学创作突出个性,表露人欲。叙事文学全面成熟,流派意识的自觉,语言通俗化,显示向近代化变革。章回体通俗小说:《三国》《水浒》刊行,《西游》《金瓶》编订。白话小说“三言两拍”戏曲上为元杂剧之后又一高峰:三大传奇问世,“临川四梦”。诗文上:复古性灵。
明末天启、崇祯,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抬头,作家向理性回归,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嘉靖以后,文学变革,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近古第一段。
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
2 源头 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具备雏形。
特点: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 明中叶以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情节更加复杂,描写更加细腻,并逐步发展到回而且用整齐的对偶句。出现《西》《金》。
《三国志演义》
成书过程,版本情况 (为什么说是积淀式创作?)
历史丰富:“三国”本身龙腾虎跃,风起云涌。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民间流传加工:隋代有“三国”节目。晚唐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代“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讲史话本:元早期《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元末刊印《全相三国志平话》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粗具《三国志演义》轮廓。
戏曲舞台:金元大量三国戏。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60多种,半数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民间色彩浓厚。
罗贯中“据正史陈寿《三国志》等,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创作《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版本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七言单句小目,此后新刊本多从此出,略有调整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文字等。
(今存嘉靖至天启刊本中有不少书名为“三国志传”而非“三国志演义”。“志传”系统与“演义”版本主要不同是前者穿插花关索)一生故事。孰前孰后,谁接近罗原本?学界。)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单变双。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较大修改、增删,并作详细评点。虽正统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文字精到。最流行,近人简称《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取而代。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拥反”:《志》全书主导是蜀汉矛盾,中心人物刘诸关为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和道德化身,曹反,孙吴陪衬。(谁正统?历来不同。尊刘原因:“帝室胄裔”;“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宋元民族矛盾,“人心思汉”“恢复汉室”,刘皇叔”迎合大众接受心理。)
理想: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民众心理,表现对昏君贼臣的痛恨,对明君良臣的渴慕。明君良臣的标志:政治……人格……才能……
政治:刘备“仁德”明君(对比曹操人生哲学,吕伯奢,“借”仓官头 ),大臣赵云“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诸葛临终遗表。
人格恪守忠义: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华容道上“义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人人之间相互帮助联系时代背景。
歌颂智勇:智慧化身诸葛。隆中对:据蜀、联吴、抗魏。通晓天理,心理战,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现实:美好理想的寄托变成历史悲剧,作者归结为“天意,天数”。儒家“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但事实是:暴政战胜仁政,奸邪压倒忠义,全能全知、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无力回天!
所谓“天数”,与其说是对历史准则的确认,还不如说是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的困惑和痛苦。该书是作者以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精神苦苦追寻和呼唤。所以说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艺术特征: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
《三国志演义》陈述百年,概括万事,人事众繁,矛盾复杂,却组织的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的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
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上的虚实关系,清代章学诚认为其“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七分”主要框架、人物、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安排,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人物等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附之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