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学教案培训资料医学中小学上课资料
木质材料与居住环境;绪论 ;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3家居环境的评价及要素
(1)评价
①人类活动类型
A 必要活动(与生存有关活动)—生活、工作,人生本能活动(生活需求)—必要活动环境(生活、工作环境);
B 自发性活动(兴趣、爱好、自愿),旅游、游乐—生活、公共环境;
C 社会性活动(交友、庆典、宴会)—公共环境。
②时间分布
人类90%活动是在室内进行,占生命的2/3以上。
室内为人类提供防御空间。;(2)评价要素
视觉( 87%):光线、颜色、空间大小、室内的整洁、
换气的面积;
听觉(7.0%):声音;
嗅觉(3.5%):气味;触觉(1.5%):冷暖、粗造与光滑;味觉(1.0%):苦、甜、涩等。;绪论;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 木材的视觉特性;1 木材的视觉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1木材的反射特性;1.2 木材的视觉物理量与感觉特性;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 ;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 3木材颜色分布
材色值测定是以新鲜的心材切面为准,在木材识别上仅供参考。
木材颜色分布范围:
色调值主要分布在2.5Y~9.0R(浅橙黄~灰褐色),以5YR~10YR(橙黄色)居多;
明度值主要分布在5~8之间(黑色为0,白色为10,在0-10间均匀分成10等分);;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1 木材颜色;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 木材光泽三切面的排序:R径T弦C横——主要受木射线的影响。 鱼鳞片对光线反射较强;
冷杉云杉:云杉的光泽比冷杉的光泽好,云杉做钢琴、乐器音板。;1.2.2 木材表面光泽 ;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2 木材表面光泽;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 ;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 ③生理学上,木纹又因生长量、年代、气候、立地条件等原因,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变化,周期中又有变化的图案。例如:木材花纹沿径向的变化节律,暗合人体生物钟涨落节律;木材构造所呈现的功率谱符合的1/f分布方式,木材色调、纹理、年轮间隔的这种 1/f谱分布形式与人的生理指标1/f的谱分布形式均相吻合,给人以“运动的”、“生命的”韵律感及“和谐的”、“流畅的”自然感。
这种充分体现了造型中“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木纹等图案用于装饰室内环境,经久不衰、百看不厌,原因在此。;1.2.3 木材结构、纹理和花纹; 目前学者们正在运用计算机视觉与数字图像处理知识,对木材表面花纹进行定量化描述和分析,探求与视觉心理量积极相关的木材表面纹理特征参数,尝试运用特征参数预测木材花纹的视觉心理效果,指导木材的应用,已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1.2.4 节子;1.2.4 节子;1.2.4 节子;1.2.5 透明涂饰;1.2.5 透明涂饰;1.2.5 透明涂饰;1.2 .6 木材对紫外线的吸收性与对红外线的反射性;1.3 室内空间木材率与感觉;1.3 室内空间木材率与感觉;1.3 室内空间木材率与感觉;2 木材的触觉特性;2 木材的触觉特性;2 木材的触觉特性;2 木材的触觉特性;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 对于混凝土和密度高的木材,如栎木,因人手扩散的热木材传给人的热,其温度在缓慢地降低。;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 ;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1 木材表面的冷暖感;2.2 木材表面的粗滑感;2.2 木材表面的粗滑感;2.2 木材表面的粗滑感;2.2 木材表面的粗滑感;2.2 木材表面的粗滑感;2.3 木材表面的软硬感;2.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