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第11章 温里剂
第十一章 温里剂 一、概念:凡用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Formulae that Warm the Interior)。 二、立法依据: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寒者热之”。 三、 适应证:里寒证 1. 表寒→外寒 (1)伤寒→寒伤肌表卫阳→恶寒→ 麻黄汤; (2)中寒: ①寒邪直中太阴(脾)→脘腹冷痛、吐泻→ 理中丸 ②寒邪直中少阴(心、肾)→手足厥冷,脉微细、但欲寐→ 四逆汤 2. 里寒→内寒: (1)阳气虚不能温煦→畏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阳气虚不能气化→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四、分类: 温中散寒→脾 回阳救逆→心肾 温经散寒→经络 五、温里剂应用注意事项: 补阳气的重要性 《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 辨清寒证所在的病位: (1)经络→温经散寒 (2)脾胃→温中散寒 (3)心肾→回阳救逆 3. 辨清寒热的真假: (1)真寒假热→ 温里 (2)真热假寒→ 清热→若误用温里剂,则如火上浇油。 4. 注意“反佐”: (1)用药上反佐→ 热药加猪胆汁。 (2)服法上反佐→ 热药凉服。 第一节 温中散寒 一、理中丸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姜参术草理中 【趣记】将身住草里中 【用法】 为细末,蜜和为丸。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 中焦虚寒证。 腹痛喜温,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霍乱等; 2. 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制方原理】 1.病机:中焦脾胃阳虚有寒,纳运无力,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吐、利、冷、痛。 2. 症状分析: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气血不通则痛→腹痛,喜温喜按(干姜)。 (2)脾阳虚, 脾不升清,胃不降浊→霍乱吐泻(白术)。 (3)脾阳虚,不能统摄→各种出血,色淡质稀(人参)。 (4)脾阳虚, 土虚木乘→小儿慢惊风:小儿面部肌肉抽动,嗜睡,面色萎黄,四肢发凉,精神疲倦。 (5)大病久病之后,脾胃阳 气没有恢复→喜唾涎沫。 《杂病源流犀烛》:“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6)胸痹——本虚标实 ①气滞→ 胀痛→柴胡疏肝散 ② 血瘀→刺痛 →血府逐瘀汤 ③ 寒凝→绞痛 →★理中丸 ④ 痰浊→闷痛 →瓜蒌薤白白酒汤 3. 治法: 温中阳+补脾气+燥湿 君药——★干姜: 大辛大热,直入脾胃, 温中祛寒,振奋脾阳。6-姜辣素C17H26O4≥0.05%;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力,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原微生物。 臣药——人参: 甘温,大补元气,气旺阳亦旺。 佐药——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使药——炙甘草: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逆→生姜、半夏、砂仁,和胃降逆。 (2)寒湿下注→茯苓、薏米,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等证属中焦虚寒者。 4. 注意事项: (1)阴虚内热者禁用→应该用大补阴丸; (2)阳虚失血而阴血亏损者慎用→应该用黄土汤。 二、 吴茱萸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汤姜参枣 【趣记】吴茱萸汤将深造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1.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 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脉沉弦; 2.厥阴肝寒头痛,痛在巅顶,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制方原理】 1. 病机:肝、胃、肾虚寒,阴寒,浊阴上逆,气津受损。 2. 症状分析: (1)肝寒犯胃,胃气上逆→食谷欲呕,吐涎沫(吴茱萸) (2)肝胃寒凝络脉,不通则痛→胃痛,吞酸嘈杂(生姜)。 (3)厥阴肝寒, 浊阴循经上逆→巅顶头痛。 (4)寒伤少阴,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人参)。 3.治法: 温暖肝胃肾虚寒+降逆+补气生津 君药—— ★吴茱萸: 辛苦大热,入肝、脾胃、肾经。(1)温胃止呕;(2)温肝降逆;(3)温肾止吐利。吴茱萸碱(Evodiamine, C19H17N3O)、吴茱萸次碱C18H13N3O 总量≥0.05%;柠檬苦素C26H30O8 ≥1%;镇痛,降压,抑制皮肤真菌。 臣药——重用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药—— 人参: 补脾气,生胃津。 使药——大枣: 益气滋脾,甘缓和中。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气不降→半夏、砂仁,降逆止呕。 (2)胃脘疼痛→高良姜、香附,行气止痛。 3. 现代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