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VIP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单元《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 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è) 颓废(tuō) 潭柘寺(zhè) D.歧韵(qí) 落蕊(lěi)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 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 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答案: C 5.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两项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 D 6.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7.第一段作者主要写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对北国之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