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考点讲座系列(三).pptVIP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考点讲座系列(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考点讲座系列(三)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 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 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 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 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 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 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 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 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 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 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 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 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确定相关段落(第11~13段),进一步理解把握“童年迷路的经历”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第13段第一句话提示性语言。 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2.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 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明确探究要求, 把握探究实质,题干中要求结合全文概括“母语的多重 意义”,实质是筛选提炼母语的价值、作用,即母语在 人生、社会、民族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从文中筛选 “母语的价值、作用”等相关信息,要尽量全面,逐段 筛选,因为题干中强调“多重意义”;最后将筛选出的 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ɡ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D.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解析】选B。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文中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动人魅力。 考点讲座系列(三) 辨析与修改病句之一 成分残缺 【考点阐释】   成分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分。 (1)缺少主语 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前缺主语,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2)缺少谓语 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种的薄弱程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