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92P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发育历史悠久 2、建国后前30年城镇发展波动起伏 1949-1957年——1949年,设市城市10个,1950年增设2市。此阶段非农业人口从521万增加到700.9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上升到16.5%(同期全国从10.6%上升到15.4%)。当时的市镇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还未建立起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1958-1962年——1958、1959年,非农业人口迅速膨胀,分别增加了80万人、60万人。从1960年到1962年连续出现经济和非农人口的负增长。 1963-1978年——提高建制镇设置标准,把城镇人口大批下放到农村,出现了行政控制与自然因素交汇下 的“反城市化”现象。至1965年,非农业人口又减少为655.18万人。1978年全省非农业人口仅为728.11万人,占总人口的12.5%。 3、改革开放后城镇发展迅速,但结构调整压力大 1980~1997年城镇情况比较 1980~1999年城市化水平比较 1997年度城镇密度比较 城镇密度90个/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全国平均密度 城镇平均服务的区域人口6.7万/个,与全国相当 1980~1997年城镇数量增长 1980~1997年城镇人口分布的变化情况 1980~1997年城镇平均规模变化情况 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呈现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自南向北梯度递减,沿江8市平均为31.9%,淮海5市平均为17.7%。 13个设区市中有10个存在市县同城现象,在城市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都产生了许多矛盾。 中心城市的区域作用度不高。 中心城市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沿江地区8个设区市,有5个50万人以上城市,淮海地区5个设区市仅1个50万人以上城市。 二、城市化战略 1、总体思路 政府导向 市场推进 加快发展 城市化目标 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60%左右。 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江苏省情,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纽带、小城市(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同步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撤并,所有乡镇在经过合理撤并后,全部成为建制镇以上城镇。 2020年城镇总数调整为750个左右,形成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11个,中等城市约40个,小城市(镇)约690个。 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 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江苏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 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 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 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江苏的基本特点--人口密度高 总人口7200万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平均702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3倍,是各省区人口密度次高的浙江省的1.8倍。 江苏的基本特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1999年城市化水平 34.94% 三次产业的比重 13.2∶50.7∶36.1 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约16个百分点 江苏的基本特点--小城镇规模明显下降 8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增长1.5倍,城镇个数增长7.3倍,城镇平均规模下降较多。小城镇(市)平均规模下降50%以上,其中小于3万人的镇平均规模下降了2/3。 江苏的基本特点--小城镇数量和人口比重增加 城镇数量增长: 小城市(镇) 3.1倍 中等城市 2 倍 大、特大城市 1.7倍 人口比重: 小城市(镇) 从 33.9%增加到 48.8% 中等城市 从 18.3%下降到 15.6% 特大城市、大城市从 47.8%下降到 35.6% 3、江苏城市化道路 坚持政府导向、市场推进,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加快城市化和实现城市现代化相结合;以大中城市特别是以特大城市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和完善城镇网络结构,带动和促进全省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三、城镇等级规模与功能定位 1、三级五类中心城市 一级中心城市 具有国际性、全国性或省际性影响的城市,在全省城镇体系的功能系统中具有核心主导地位。 Ⅰ类 南京 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之一,江苏省省会。 Ⅱ类 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社会经济发达,组合功能强大;徐州是淮海经济区19个地、市的中心城市,是江苏淮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南 京 苏 锡 常 苏 州 无 锡 常 州 徐 州 连 云 港 南 通 镇 江 扬 州 淮 阴 盐 城 泰 州 宿 迁 江 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