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doc

中学联盟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联盟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案

韬略终须建新闻,奋飞还待读良书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来源:Zxxk.Com] 本文是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出狱后在欢迎会上的演讲词。因为面对全国抗战的大环境,所以是一篇心平气和、平静朴素的低调演讲。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是演讲词的经典之作。本文初看通俗易懂,没有可学的东西,从演讲词的角度看实则很有艺术。这点较难体会,更难以在实际中效仿。 【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演讲词有深刻认识,我用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视频导入新课。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演讲的现场感受,进而对学习本文自然迁移;另一方面也为对比学习《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做积累。设计“同中求异,一片苍穹各显风采”环节,是为了通过了解闻一多、郭沫若、邹韬奋的不同演讲风格,凸显邹韬奋面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那个特殊时局的演讲特点。 学生对作者知之甚少,所以从几方面对作者进行了介绍和背景补充。[来源:Zxxk.Com] 【相关课程标准】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理解演讲词的内容和特点。 3.理解邹韬奋的人格魅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2. 根据句子语意能自主设计课文的朗读节奏。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学生能找出文中体现概括分类“可人、可目、可鼻、可人、可用”等词语,理解课文架构。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摘抄本文的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查找作者资料 。 【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 一、视频导入 重温风雨如磐 1.【指导语】同学们,我们沿着历史的车辙上溯到1946年7月15日。这天,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主持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演讲。 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感受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2.播放视频《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片段。(剪辑于电视剧《解放》,时长3 分钟)(PPT2) 3.【导入语】视频中,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言辞激烈、视死如归。现在,我们再赴一次邹韬奋的演讲会,看看他会在出狱欢迎会上如何演说。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PPT3) 二、走近作者 感受惊世人杰 1.学生自主交流作者的资料积累状况。另可指定两位同学公式自己的积累成果。 2.教师播放幻灯,条理介绍,加深认识。提醒学生可笔录划红线的要点。(PPT4)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人,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 [来源:学科网ZXXK] 名字由来 他原名邹恩润,因其一生的主要活动都用“韬奋”这个笔名,他曾向人解释过:“韬”是韬光养晦,“奋”奋斗不息,他是以谦虚做人,勤奋做事自勉的意思。郭沫若曾就他的笔名作为一副藏头联:“韬略终须建新闻,奋飞还待读良书。 革命先锋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1000余种图书。 韬奋精神 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力主言论自由的新闻精神就是韬奋精神;一直高举着抗日的爱国思想更是韬奋精神。 作者照片见课件。 三、走进作品 盛赞铁血丹心 (一)初读 粗知大意 [来源:学科网ZXXK] 1.学生默读课文 2.【背景链接】救国七君子(PPT5)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在243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战而不屈”,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37年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 3.问:你读出了作者演讲的意图了吗?(PPT6) 【学生活动】口语表达,然后将语言写在笔记上。 【参考答案】一是表明自己的志向,二是鼓励诸位投身到民族解放中去。 (二)再读 细摩精髓 1.在开头,作者的自称,用了一个今天看来比较陌生的字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