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聊通识谈高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故事聊通识谈高教   1 个人经历过的通识教育课程      因着奇妙的机缘,在美国念了一年的大学部。为了省钱拼学分,跑去选了一堂叫“古典家具修复”的通识课。一方面好奇大学怎么会开这种课,同时也想喘口气免得从早到晚都与计算机打混,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听说不用考试。试想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哥大,才两百年的美利坚小弟还能有什么“古典”可言?真是谁怕谁!   开了课才发现教室就在工厂,要动手做实物,首先就得张罗个够旧的家具。我是全班唯一的“老外”,没祖国同胞可商量,更没考古题可参考,这下可真是束手无策。好在热心的老美同学帮我从废物场拖了把老椅子,每堂课就拙手笨脚模仿着别人,拿着各型号的砂纸,左擦擦右磨磨。每当老师带领学生审视每件家具时,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样式、色彩、设计,我却插不上嘴,不是英文不好,是脑袋中不知道有什么可谈的,而无言以应对。   我对个人的专业课程非常有把握,平时上课老师经常参考我发表的意见,因为没事就会考满分,台湾同学给我封了个外号叫“Hundred王”。可是面对那把破椅子,我可是如履薄冰,生怕被当掉,除了平时与同学拉好关系,三不五时就到老师办公室“打招呼”。就这么磨磨擦擦一学期,在学期末最后的上漆修饰时,才突然发现这破椅子的型还颇有味道的,不知它的主人是谁?它为何流落?居然还有点不舍。   但是俗不可耐的我,至今对商店里的古董一点兴趣也没有,总觉得那些“东西”的所有权是属于“作古人”的,摆在博物馆里就可以,放在家里难道不会毛毛的?真不了解老东西有啥好买卖的?为什么价钱可以卖得比新的还贵?有闲钱不如买新产品,除了享受新科技,还能促进经济活络,那有多好!肯定是商人的炒作,不信且等萧条时,看是馒头值钱还是古董值钱。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此以后经过路边见到弃置的家具,每次我都会多看两眼。不是想要拿来用,而是好奇它的主人长得什么样?它是否参与了某个家庭的变迁?它有没有陪伴孩子们长大?它肯定对我们的社会进步有某些程度的贡献,应该脱帽致敬!不仅如此,如今我见到了稍有年代的老单车、老房舍、甚至老人家,我会不自主地多停留那么一下,试图拼凑他/它昔日的光彩,想象曾经生活在他/它周遭的人、事、物,期望寻得蛛丝马迹,找着仍然美丽的灵魂……      2 摸索东西方对通识教育的认知      完成学业,也在美国大学设帐误人子弟十余年,其间因参与课程规划及系所认证工作推动,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有进一步体认。后来因思念远在台湾的二老,同时想让孩子能扎根中华文化,于是也加入了海归,拥抱生长的土地。很荣幸地能进入台湾铭传大学服务,更幸运的是能投身国际学院,站在第一线推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院是台湾唯一全英语授课的教学单位,有一半的学生是台湾本地生,另外是来自全球60多国300多位中文不灵光的国际生。目前大学部有国企、传播、观光、信息四学程,加上华语文教学系,另外还有国际关系研究所。特别感佩铭传大学李铨校长的远见,这个国际学院的设立,还不仅是让国际学生来认识台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台湾的学生,能提早具备国际观及全球化竞争力。   然而回到东方后,尤其在进入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工作里,慢慢发现我理解的高等教育似乎与现况有差距。问题好像还不单单是结构层面的,许多时候在与同仁讨论、交流,甚至冲突中,体认到可能是观念上的不同。   结构上的改变还比较容易沟通,观念上的差异会完全不知如何交流。就以通识教育为例,在我海外服务养成的认知里,无论在任何大学中,通识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项目,虽然台湾早就有了通识教育,然而当我推动一些相关科目计划时,没有几位同仁认为有必要,反而认为只要有几个学分“长”得与外国大学一样即可。   本来我这个学计算机的,逻辑应该还不错的,突然间发现认知全乱了套,弄不清自己是对是错,回想当年在台湾读大学时没听过通识教育,现在同仁们也不认为重要,怀疑自己是否太过重视通识教育,是否在海外练就的武功已走火入魔了?一直到2005年参加了台湾辅仁大学举办的“大学原创精神”研讨会,经过多位教育界前辈精彩的描述高等教育的来龙去脉,顿时觉得有如打通任督二脉,也发现自己的脑袋还算正常。个人认为可能的关键问题,是东方与西方对大学的功用,有基本认知上的差异。这个问题尤其在通识教育这个议题上最能突显,个人也认为这正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瓶颈。   这个认知上的差异,简单说来就是“大学是不是等于职业培训?”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个人的专业来说,计算机科技快速成长,新的知识技术瞬息万变,大一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能到他大三就已过时。而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也曾表示;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时可能根本不存在。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将是目前还   不存在的工作(而非当前的热门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